《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二课P72-7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这一单元共8课,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的影响不同。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是主要研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圈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知道弹力大小决定小车运动距离。教材共三部分:一是,安装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下一环节教学准备;二是,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三是,探究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出弹力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弹力有了认识,只是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学生围绕弹力有较强的探究欲望,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法学法】
教法:1、引导发现法;2、实验探究法
学法:1、合作交流法;2、实验操作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铁架台、橡皮筋、钩码
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橡皮筋、皮尺、粉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老师这里有一辆车,有橡皮筋的一端就是车头,卷筋片的那头就是车尾,我们不推不拉,想办法可以让小车自己开起来。
2.学生动手尝试,展示方法。
3.师追问:你借助什么让小车动起来?(生:橡皮筋)
师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猜礼物的方式揭示课题,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
二.初步探究
1.教师手举小车,师:你们怎样借助橡皮筋让小车前进起来的?
2.生汇报,并展示。师顺势引导:如果把橡皮筋缠在卷筋片上,车轮往前绕,小车就会怎样?并强调怎样是缠绕一圈?
3.师:让我们用他们的方法让小车前进。
各小组展示,师巡视。
4.师选小车前进的远和近的各一组比赛,采访:你的小车为什么跑的远呢?引入实验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勤于思考、小组成员献计献策、彼此合作协调的状态。)
三.深入研究
1.教师:猜测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猜测 距离 圈数)
2.教师: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板书:?)那就需要我们做什么呢?(生:做实验验证)师板书:验证
3.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什么条件?(师出示记录单: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怎样改变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不改变什么条件?
师先让学生说出圈数,再出示幻灯片中数字1、数字4,教师提议还可以加个圈数中等的,出示数字2,引导学生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字又怎样的变化规律?教育学生:科学实验的数据选择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有规律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的实验结论更加完善。
师:接下来测量什么?(小车行驶的距离)实验几次合适?(3次)这三个值该如何选择?(平均数)
4.师:我们在设计实验之前强调改变的是橡皮筋缠绕的圈数,那么不改变的应是什么呢?(起点、软尺的使用——0刻度线和不够长、测量的方法——前轮量起到前轮结束)
5.师出示温馨提示,指名朗读。
6.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
缠绕的圈数
实验
次数
小车行驶的距离
(单位:厘米)
平均距离
(取整厘米数)
(单位:厘米)
1
2
3
1
2
3
1
2
3
8.材料员领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记录员板书本组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9.学生汇报:
①实验结束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②汇报结论。
③师引导观察全班数据,完善结论。
(设计意图:教师定位在实验材料的提供者、学生探究过程的合作者、探究遇到困难的协助者的角色上,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小组通过自己合作完成实验。)
四.认识弹力
1.问: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数据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2.出示铁架台、钩码、橡皮筋。
师:观察橡皮筋的形状,挂上钩码后,橡皮筋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问:如果取下钩码,橡皮筋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问:这种让橡皮筋缩回去的力是哪里来的?
问:这个橡皮筋不动,有没有力?橡皮筋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种力?
3.什么是弹力?
出示弹力的概念。解释小车的运动。(阅读第74页灰色部分的字体)
4.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弹力。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橡皮筋被拉长时能产生力有深一步了解,进而了解弹力,并发现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原儿童爱玩的天性吧,让他们体验橡皮筋作动力带来的乐趣,上一节快乐的科学课!)
五.小结拓展
师:弹力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课后继续了解人们利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留意弹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板书设计:
2.用橡皮筋作动力
猜测:
验证:橡皮筋缠绕圈数 小车运动的距离
少 弹力小 近
多 弹力大 远
略阳县高台小学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班级
实验小组
第 小组
实验
时间
实验名称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实验器材:实验用小车、橡皮筋、卷尺、粉笔、计算器
实验记录:
我们小组的发现:
全班汇总表
组别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