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2019年11月)
考生须知: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共8页,有4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主张师法自然,不拘泥(ní)于古法,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这与他倔(jué)强不训的性格相吻合。
B.毋(wú)庸置疑,上古神话故事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对于今天愈发迷惘愈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jiè)。
C.其时的陶渊明已弃官归隐,性情已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栖(xī)息之所,心境自然淡泊,心融于物,不骄不燥,所以写物似(sì)在无情状态。
D.穿透岁月的苍桑,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坦然珍视宁静中的流年,是岁月给(gěi)予我们的一份弥(mí)足珍贵的礼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戈壁滩以其简单的灰褐色顽固地撞击着我的视线,举目所见处,是一片苍茫辽阔的灰暗。单调的色彩,使人无聊厌倦,昏昏欲睡。[甲]亨导把我从迷蒙中震醒,把总想结合在一起的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车窗外,偶尔有漠风夹杂着沙尘疾驰而来、绝尘而去,卷起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
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我这双疲惫无神的眼睛,遇到这碧绿清澈的眼睛时,瞬间明亮了起来。
[乙]眼睛锁定目标,心无旁骛,大步流星地走近,只想亲近戈壁大漠中那奇特的泉,那让无数游人顶礼膜拜的泉,那引无数摄影家魂牵梦萦的泉,那令无数文人雅士咏之记之的泉。离泉不远处有一石树立,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字是行书,十分醒目。[丙]大家喊:“快来合影!快来合影!”便向那石头处奔去……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撞击 B.辽阔
C.魂牵梦萦 D.树立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C.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带给热爱诗歌的人们感到神清气爽。
D.《相信未来》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诵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5、仿照下列划线部分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使前后意思衔接一致。(4分)
在充满爱的社会里,人人都呼唤爱心。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期某校举行了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将作为分层走班的依据,师生都很重视;语文试卷难度大,同学们普遍心中没底。请发挥想象,描述课代表发放语文成绩时同学们的反应。要求:①有细节描写;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0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书札之美
王岳川
书札是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它在流动着的徒手线条中展现出人的内在情思。所以“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书札作为书家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然而当代社会笼罩着一种模式化的气氛——印刷品泛滥,电子复制使艺术日益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当代书法和其他艺术正不断与自身脱离。心性缺席,作品成为没有尽头的试验,艺术成为技术角逐。于是,书法大展一个接一个,而日常交流的手札却几乎消失殆尽。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书法的人间情怀,是当代手札必得面对的问题。
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我们在王羲之众多的信札中,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在《姨母帖》迟缓的行笔张力中可以感到王羲之悲痛之情。而行草《丧乱帖》最能见王羲之的真情怀。此帖流露出丧乱时期王羲之的痛苦心情,开始三行写得比较平和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后两行草意转多,尤其最后三行,已属逸笔草草,但性情之真与丧乱之痛却跃然纸上。王羲之的书札强调“意”,系指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要表现人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有“意”融入笔墨之中,书札才会有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气韵生动”。
唐代张旭《肚痛帖》,六行三十字,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劲健清奇。前三字浓墨重笔,如高山坠石,而后行笔如虹,连绵直下,颓然天放,狂态毕现,将书法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唐代怀素《苦笋帖》仅二行十四字,字势开张,天然纵笔,以细而富于弹性的线条占有最大的字里空间,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俱全。
古代书札作为视觉艺术却具音乐的律动感,而成为抒情写意的心灵艺术。所以,书札像文化的过滤器,过滤掉了世俗之物和人格面具,成为古人心灵交流的中介。
手札的书体以行草为主,书风大抵以自然放松、典雅平实、素朴内敛为多。作为自然放松状态的文人气息相通的凭证,手札可谓明心见性,最能体现人我间最为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
然而,当代书法与文人脱离以后,出现了书法家商品化、展览视觉化、书法群体江湖化倾向。书法家成为独门技术的“职业”人员,文人书法日渐远去。各类书法展成为技法较量和关系评比的战场。文化含量淡薄,文人身份不彰,文化身份不明,成为当代书法的症候。于是乎,文坛宿老能写一手典雅信札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反过来,大量知名书法家甚至著名书法家基本上与文人不搭界。这种书法与文化分离的现象,值得关注,更需尽快改观。
7.下列不是表述“书札之美”的一项是( )(3分)
A.书札是作家自由书写,以徒手线条展现人内在情思的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
B.有“意”融入,书札才会有了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整幅作品才“气韵生动”。
C.古代书札作为视觉艺术却具有音乐的律动感,从而成为抒情写意的心灵艺术。
D.手札的字体以行草为主,风格大抵以自然放松、典雅平实、素朴内敛为多。
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子复制使艺术逐步走向形式化、商品化,导致书法艺术也不断与自身脱离,这是当代书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B.王羲之试图通过体现悲痛之情的《姨母帖》《丧乱帖》等书札,展现魏晋时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
C.张旭的《肚痛帖》用笔行气出神入化,字势开张,天然纵笔,劲健清奇,在“一笔书”的流畅运行中,法度俱全。
D.手札可谓明心见性,最能体现人我间最为自然真实的生存状态,所以成为自然放松状态的文人气息相通的凭证。
9.请根据文意,概述在当代如何保持“书札之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一方阳光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10.①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1)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半步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C.蟹六跪而二螯 螯:蟹脚
D.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一
15.下列各句中的“而”与“惑而不从师”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蟹六跪而二螯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B.“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还是“舍”。
C.用蚯蚓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D.用“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意在说明学习还要善于利用外物。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9.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2分)
20.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指景物太过于寻常,以至于被人们忽略的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2.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2.7)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2.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2.6)
2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同样是“问孝”,孔子给四个弟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可以概括出孔子教育特色的一个成语是 。(2分)
2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的“孝”的内涵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时候总觉得,今年和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有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之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2019年11月)
1.答案:B (A项,拘泥nì,训—驯; C项,栖qī息,不骄不燥—不骄不躁; D项,给jǐ予,苍桑—沧桑。)
2.答案:D (“树立”应为“竖立”。“树立”往往用于抽象,“竖立”则用于具象。)
3.答案:A (甲句中的分号应改为句号,此处是一句话的结束,后面句子是另起一句。另外“疾驰而来、绝尘而去”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4.答案:A (B项,“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动宾搭配不当,可把“塑造”改为“显示”; C项,句式杂糅,把“带给”改成“使”或去掉“感到”,在句末加上“的感觉”;D项,主语残缺,应在“因此”前加上“食指”。 )
5.答案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应用修辞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注意仿写句式为“爱心是……的……,使……的人……”,其次要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爱心是一缕春日的暖风,使濒临绝望的人看到人生的希望。
爱心是一片夏日的绿荫,使疲惫不堪的人得到旅途的休憩。
(仿写每句2分,其中句式1分,能恰当选用意象并正确运用比喻修辞1分)
6.答案:(示例)大家的眼睛都紧紧盯着语文课代表手中的那一摞答卷,那热切的眼神,仿佛是饿狼看见了食物,恨不得直扑上去。拿到答卷的同学,有的愁眉苦脸,连连叹气;有的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有的一会儿眉头紧蹙,一会儿又恍然大悟……还没拿到答卷的李同学,瞪大了眼睛,涨红了脸,死死盯着课代表,提高了嗓音,连声催促:“快点发,发快点,再不发下来我得窒息而亡了!”话音未落,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大笑。在这大笑声中,又一声清脆的哀号声传来:“啊,天要亡我!”大家的笑声更盛了。
(符合情境1分,有细节描写1分,正确运用修辞1分,满足字数要求1分,语言表达准确到位1分)
7.答案:A (A项是对“书札”下定义,不是表述“书札之美”。 )
8.答案:A (B项,“试图通过”说法无中生有;C项,张冠李戴,“字势开张,天然纵笔”是怀素《苦笋帖》;D项,因果混乱。)
9.答案:①书法与心性相融合;②书法与文化相融合。(第①点可由前6段概括而出,第②点可于最后一段概括得出。)(每点2分)
10.答案:① 闭锁严密;黯淡阴冷。(意思接近即可,每点1分)
②1、由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
2、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伏笔;
3、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奠基。 (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
11.答案:①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
②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
(意思接近即可,每点2分)
12.答案:①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
②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
③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
④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答出1点给1分,答出4点给4分)
13.答案:①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形象地表达出作品的主旨。
②全文的线索,串起母子间的诸多温情。
③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
(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给6分)
14.答案:C (螯:蟹钳。)
15.答案:A (A项和“惑而不从师”中的“而”都表转折。B项表递进。C项表并列。D项表顺承。)
16.答案:C (A项“学习的重大意义”错,应是“学习的态度、方法”。B项“‘不舍’还是‘舍’”有误,对应前面的“不折”“可镂”,应是“‘舍’还是‘不舍’”。D项“还要善于利用外物”错误,应是从反面说“学习要专心”。 )
17.答案: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断句共6处,每断对一处得0.5分,断错一处减0.5分,正负相抵,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有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18. 答案:(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神明”“圣心”每点1分,整体句意1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定语后置句和古今异义词“爪牙”“黄泉”“用心”每点1分,整体句意1分)
19. 答案 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之情)(每空1分)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关中数乱、剑外未清”是颈联中的内容,尾联中叙述的是“故乡归不得”的事件,这三个事件前两个是国家遭遇动乱,第三个是自己归乡无望,这是忧国忧家之情的表现。)
20. 答案 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能点出“鸟雀”“柴荆”为“无景”2分,能结合“惟”“独”分析“无景之景”的独特意蕴2分,能答出“无景之景”所暗合的诗人之情2分。)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无景”是指景物太过于寻常,以至于被人们忽略的景。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这种景写得富有深意,这就是高超的能力。颔联中“鸟雀”与“柴荆”就是过于寻常的景,可算是“无景”,作者加了“惟”与“独”之后就描绘了自己孤独生活的境遇,赋予寻常景物以深刻的情感。)
21.答案:因材施教
22.答案:①与父母相处要和颜悦色,要从心灵深处敬爱他们。②做最好的自己,尽量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③父母过世之后,应时常缅怀他们。④要有感恩之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每点1分)
23. 答案:(1)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24. 【写作指导】 “留痕”是生活经历留在人们心中的火花,“留痕”常常催生思想的灵光,“留痕”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更是心灵的震颤。如果时间是一册书卷,那么“痕”就是这册书卷上一纸的墨香。如果时间是幽远的夜空,那么“痕”就是流星划过的美丽的弧线,划破寂静,也划过你的心房。
写作时要把这个抽象的“痕”具体化,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留痕”,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划过你心底的印记。而这印记,将会伴随你成长,在你的生命中熠熠闪光,它是前进的马达,是抚平你心灵褶皱的手掌,是你疲倦时的一杯茉莉花茶,永远在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让你暖暖地感动。
(命题说明:,本套试题参考2019浙江高考试题,除“文言文”和“默写填空”部分为课内考查,其余试题均为在兼顾《语文必修一》1~3专题基础上延申课外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