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卢氏二高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卢氏二高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1-28 20: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卢氏二高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
编辑:苏跃飞 校对:王思亮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根据美国地震局发布的信息,加勒比海岛国海地(18.5 oN,72.5 oW)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当地的一所医院已经倒塌,总统府和多座政府建筑坍塌,情况非常严重。依据材料回答1-4题
1.海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 ( )
A.2010年1月12日16点53分 B.2010年1月13日5点53分
C.2010年1月12日5点53分 D.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
2.海地地震发生时,全球处于12日的日期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大约是( )
A.八分之三 B.二分之一 C.八分之七 D.八分之五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是公转速度较慢
B.海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纽约小
C.海地昼长夜短
D.海地目前炎热的天气很可能加剧疟疾、霍乱、结核等传染病疫情的传播。
5.从成因上看,此次地震属于 ( )
A.火山地震 B.水库地震
C.构造地震 D.陷落地震
6.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此次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美国地震局发布此次海地地震是7.0级,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为7.3级,这是因为同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美国地震局发布此次海地地震是7.0级,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为7.3级,这是因为距震中远近不同震级不同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震源深度越浅震级越高
7.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 ( )
①台风 ②滑坡 ③干旱 ④寒潮 ⑤泥石流 ⑥海啸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8.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60余人,携带了十余吨的搜救设备,上百种救援器械,13日20时30分从北京启程,支援海地抢险救灾。此次选择的运输方式是 ( )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海洋运输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的一天对当地一个
山谷进行野外考察。在分析根据考察成果绘制
的等压线和等温线示意图(图5,箭头表示空
气流动)时,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l、2、3、
4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据此完成9~10题。[来源:
9. 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A.8:30—9:30
B.11:00--12:00
C.14:00--15:00
D.22:00--23:00
10.甲、乙、丙、丁四点中,夜雨最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09年3月初,我国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受某天气系统影响。表一为“华北平原甲、乙、丙三地(同纬度)三天气象资料”,读表一完成11~12题。
表 一
地点



日期
1日
2日
3日
1日
2日
3日
1日
2日
3日
天气

阴雨


阴雨
多云


阴雨
11.下列表示3月2日甲、乙、丙三地所处天气系统相对位置的四幅图(图6)中,正确的是
A. a B.b C.c D.d
12.3月2日丙地平均气温最高,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 B.大气削弱作用弱 C.受暖气团影响 D.大气逆辐射强
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3—14题。
13.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4.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图8中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图中线段为等高线(单位:米),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地形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背斜成山
16.形成图示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读图9完成17—18题
17.若图中两条小河的流量相当,则进入小镇的引水线最合理的是
①   B.②   C.③   D.④
18、小镇通过上述线路引水,由于过度引用河水将导致
A.甲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B.甲河下游方向河段水量锐减
C.乙河下游方向河段净化能力下降
D.乙河下游方向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加大
19.读图10,对图中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一低一低”型 B.乙地一定位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
20.图11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甲—c—沉积—兴建仓库
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读“我国古都变迁几何图”(图12),据此回答21~22题。
21.内三角为我国奴隶社会形成的都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们选择三角顶部和
边缘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防御 B.避开水患 C.交通运输 D.农业生产
22.由小三角形扩大到大三角形的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进步 ②人口增长 ③交通发展 ④疆域扩张 ⑤民族融合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 D.②⑤
读图13,完成23~24题。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跨南北半球,乙地跨东西半球 B.两地都位于南太平洋
C.两地所在海域的水温差异较大 D.两地的自然景观较为相似
24.①②③④地的海水温度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图14表示的是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矿物能源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读图回答25~26题。
25、A、B、C代表的矿物能源分别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 B.煤、天然气和石油
C.天然气、石油和煤 D.石油、天然气和煤
26、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山西、黑龙江、新疆 B.黑龙江、山西、新疆
C.黑龙江、新疆、山西 D.新疆、山西、黑龙江
读下图,此时C点为正午,太阳高度为90°,d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回答27-29题。
27.此时,a,b,c,d四点的太阳高度角比较
A.b,d两点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B.a,b两点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C.c,d两点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D.a点太阳高度角小于d点的太阳高度角
28.图中b点的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9.关于d地所在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B.分布世界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C.矿产资源以锡、石油最著名 D.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
30.下图中的湖泊或湖泊群中,与里海性质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6分). 读下面材料和我国某区域七月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经济区建成后,两地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⑴图示区域中部的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_____,C点的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
⑵试描述24℃等温线的走向,并简要说明原因。
⑶图中B城市周边地区是该区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⑷指出图中A、B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原因。
⑸图示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32、(10分)读珠江三角洲某城镇平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4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钢铁厂、化工厂和电子厂三类企业有意向投资,你觉得该地应该引进 厂最合适, 试从企业的区位要求分析你选择的理由。
(2) (6分)该城镇欲规划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现有甲、乙两地供选择,请对比分析两地主要区位因素的优劣。
开发区
优 势
劣 势

(2分)
(1分)

(2分)
(1分)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广客运专线(右图)为京广客运专线的南段,位于湖北、湖南和广东境内。2009年12月9日试运行成功,将于26日正式运营。列车最高时速可到394公里。
材料二 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左图)地处我国南北与东西铁路、公路线交会处,交通、电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突出。三市地理位置紧紧相连。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是湖南省21世纪前期促进进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1)武广高速铁路沿线气候特征为 —————— ,下面为该气候类型的降水和气温分布图的是( )
A B
C D
(2)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长株潭地区是我国中部新崛起的地区之一,为发挥区域优势,在该地区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合适的是( )
A.稻米加工业 B.芒果罐头加工业
C.甜菜制糖 D.柑橘加工业
(3)简述武广高速铁路运输方式的优势。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武广高速铁路的修建的区位条件。

(5)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据材料说明修建武广高速铁路的意义。

②缓解我国南北交通运输压力,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网;
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促使科技创新和进步;
⑤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繁荣稳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