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四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自然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 第四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2-03 09: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四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1世纪教育网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备考策略
本专题考查时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侧重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及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因此,复习时要集中突破两点:一是学会运用整体性观点来分析地理现象;二是掌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要点整合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21世纪教育网
(1)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21世纪教育网
(2)各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整体环境表现出的特征一致。
(3)一个区域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另一个区域的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分析21世纪教育网
(1)气候与地貌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前者如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后者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21世纪教育网
(2)气候与水文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前者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O°C以下,温带海洋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是因流域内降水均匀;后者如在湖泊、水库周围的地方,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3)气候和生物相互影响。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也影响气候。前者如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后者如森林茂盛
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的多。
(4)气候和土壤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也有一定影响。前者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土。21世纪教育网
(5)地貌和水文相互影响。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是深刻的。前者如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直接相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后者如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开阔的永定河冲积扇,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21世纪教育网
(6)地貌与生物相互影响。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前者如阴坡和阳坡植物是不同的,马尾松在阳坡分布,冷杉在阴坡分布;后者如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2.自然带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基石出
水平地带性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大体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更替方向:沿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更替 低纬和北半球高纬低平地区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大体沿经线方向南北延伸。更替:自沿海向内陆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更替 中纬度低平地区 水分
垂直地带性分布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更替方向:自山麓向山顶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热状况差异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携带水汽难以到达东部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北东部及中美地峡东侧的热带雨林带 处在信风带迎风坡;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3.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21世纪教育网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如下表所示:21世纪教育网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形成原因
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之问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离,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四、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读方法21世纪教育网
1.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21世纪教育网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
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21世纪教育网
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LU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判断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考例透析21世纪教育网
【例l】(2009·山东)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解析】 图示区域为非洲局部区域图,沿0°经线南北方向农业景观不同,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热量。
【答案】 B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 甲地区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靠灌溉,因而该地棉花产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答案】 C
【例2】 (2009·天津)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1)一(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21世纪教育网
C.气候变千 D.物质沉积21世纪教育网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21世纪教育网
C.稳定性 D.脆弱性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第(2)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 (1)D(2)A
【例3】 (2009·江苏)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一(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
A.天山天池湖滨21世纪教育网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21世纪教育网
C.桂林漓江沿岸21世纪教育网
D.武夷山九曲溪边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组题提供了“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认知、地理原理探究的能力。照片上树叶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故第(1)题,选D。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故第(2)题,选B。
【答案】 (1)D(2)B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
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七)
及阶段性测试题(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