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2-03 09: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二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展示21世纪教育网
1.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
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比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备考策略21世纪教育网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或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因此,复习时,要重点把握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整治方向等知识。21世纪教育网
要点整合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改(物质基础)和风力强劲(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力,而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及危害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草场退化、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21世纪教育网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21世纪教育网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一般思路。
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一般思路如下:
3.我国各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一—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星,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二、流域的开发治理21世纪教育网
1. 河流开发利用与地理背景关系的分析思路21世纪教育网
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对于河流来说,搞清其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避免盲目开发、引发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首要条件。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该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对流域进行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
2. 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21世纪教育网
3.分析河流特征及利用的方法
(1)影响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因素。21世纪教育网
(2)影响内河航运条件的主要因素。
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关于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而经济因素主要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流域内经济越发达,客货运输需求越大,航运也就越发达。
分析思路如下:
(3)影响水力资源的因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21世纪教育网
三、德国鲁尔区与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综合比较
德国鲁尔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煤炭资源都很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过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二者对比如下: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碳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 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存在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四、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路分析方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分析:
1. 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③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 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1世纪教育网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等方面分析。
3. 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21世纪教育网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
4. 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21世纪教育网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
发展的方向。
五、我国典型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评价
形成条件
区域 特色农业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科,花卉品种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
(3)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并逐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关系如图所示:21世纪教育网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1.珠江三角洲虽抢得先机,但与后来居上的长江三角洲和潜力巨大的环渤海地区相比,并不占优势,故在今后的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当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具体表解如下:
(1)产业结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生态、人地矛盾、建设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人地矛盾加剧 重复建设突出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 土地开发过热,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人均耕地急剧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城镇盲日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 优化产业结构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具体措施 建设“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治力度;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 防止建成区的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要适度;布局要合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问协调发展模式
七、因“情”制宜确定措施
1.根据“地理”问题定措施。例如,我国西南地区虽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则其应采取的措施为交通先行。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成因”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定措施。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西北荒漠化严重,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采取的措施应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3.根据“特点”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地理特征提出某区域应采取的措施。例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草原面积大,则相应发展措施为发展灌溉农业、畜牧业。
4.根据“优劣”定措施。即根据区域优势和劣势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措施。例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金较多,技术水平高,人口和城市稠密等。劣势是:资源、能源严重缺乏。所以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技术密集型、节约型产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5.根据“阶段”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
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措施。例如:黄
河下游断流的防治措施有:上游严禁大水漫灌农田,中游植树
造林,下游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和南水北调。21世纪教育网
6.根据“措施”定措施。即根据教材中作为典型案例的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的发展措施。例如,我国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可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7.根据“分布”定措施。即根据区域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区域发展措施。例如,攀枝花铁矿、有色金属矿、水资源、电力资源丰富,可发展冶金工业。
考例透析
【例l】(2009·广东)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见图1。21世纪教育网
资料二见图2。21世纪教育网
资料三见图3。21世纪教育网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 等。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
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综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第(1)题,据图l图例可知当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加之该区域地形高低落差大,包括我国横断山区在内,故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第(2)题,据图2得结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据图3得结论: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
第(3)题,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湿度减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水旱灾害频繁。植物种类增长应该是生态环境改良的结果。故选择“B、C、D”。
第(4)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D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第(5)题,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对策是恢复自然植被,具体措施: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
民;⑤调整产业结构。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2)旱地增大(3)BCD (4)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例2】 (2009·重庆)下面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2)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以下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城市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A -3.5 -1.3 4.9 13.l 18.8 23.5
B 7.2 9.5 11.3 14.2 18.2 22.7
城市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A 25.9 25.9 21.4 14.8 5.5 -1.0
B 26.7 26.7 23.6 18.5 11.2 7.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不同点。
(3)甲区域是玉米和 (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 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5)根据图(2)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表中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可以读出B地气温的特点。第(2)题,根据A、B两区域的位置,判断两区域的气候特点,进而分析缺水的原因。第(3)题,甲区域是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乙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是蔬菜和水果产区。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5)题,根据图中的材料,可以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靠近原料、能源、工业协作条件好、海运便利、科技力量雄厚等。
【答案】(1)年均温高;年较差小。21世纪教育网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21世纪教育网
不同点:图(1)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2)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21世纪教育网
(3)小麦;水果。(4)
甲区域 乙区域
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更大 工业高度发达
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丰寓 劳动力素质高
(5)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②工业协作条件好;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海运发达。
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
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十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