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准备】
坩埚钳、人民币、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棒、烧杯、试管、铜片、氧气制取装置、火柴等。
一、导入新课
[导入]点燃用医用酒精(75%)浸泡过的100元大钞,引发学生兴趣,以实验引入本节课内容。
[提问]100元在钞票为什么没有燃烧?学完本节课后请大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
二、推进新课
1.燃烧的定义
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演示红磷和白磷燃烧的实验,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B.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C.为什么在水中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又燃烧起来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提问][讨论回答]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实验
(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
(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实验
(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见教材第130页“探究——灭火的原理”), 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
[讨论]
(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
(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
[视频播放]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简介
[检测]汽油着火用什么来灭火?
图书着火应选用什么灭火器?
农村家中的麦草垛着火,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灭火?
电线起火了要怎么样灭火?
三、典例剖析
例 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 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解析】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不正确,因为油类的密度比水小,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用水浇油会浮在水面上并随水流淌而使火势蔓延。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B正确。白磷着火用沙土覆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C正确。电器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后根据实际情况用湿棉被盖上,隔绝氧气和降低可燃物周围温度灭火,D正确。
【答案】A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六、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
2. 课本 P135习题 1、2、3、4题。
探索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