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卷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1-26 08: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章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只要温度高于 240℃,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D.浸泡在80℃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图示实验是课本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从控制变量法角度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的不同点是可燃物种类不同,相同点是温度都相同
B.ac的不同点是温度不同,相同点是可燃物种类相同
C.bc的相同点是都有可燃物,但有两个不同点
D.ab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白磷燃烧更充分
3.野外烧烤时,把木炭架空燃烧是为了(  )
A.降低着火点 B.散热面积大
C.提高着火点 D.使木炭和空气充分接触
4.能使煤的燃烧更加充分的措施是(  )
A.使用催化剂 B.增加煤块
C.提高炉体温度 D.把煤块粉碎
5.若燃烧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6.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B.白磷保存在水中﹣﹣隔绝氧气防自燃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7.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8.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B.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D.钻木取火:提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进入未知的枯井,要做灯火实验
C.逃离火灾现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加油站要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10.深夜,突然发觉家中煤气泄漏,应该(  )
A.冲进厨房,打开吸油烟机把煤气吸走
B.严重的情况时可以拨打119
C.打开电灯去厨房关掉煤气阀门
D.关掉阀门,开窗通风
11.在①酸雨 ②水体富营养化 ③温室效应 ④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中,其中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和氢气都是化石燃料
B.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
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13.“可燃冰”(CH4?8H2O)是一种藏在深海海底的能源,1m3可燃冰可转化为164m3的天然气和0.8m3的水,下列关于可燃冰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燃烧后的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
B.“可燃冰”和太阳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
C.“可燃冰”是氧化物
D.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和天然气完全燃烧后,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14.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汽车、轮船使用的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B.埋在海底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做燃料
D.人类需要的能量都是从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
15.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潮汐能 C.生物质能 D.风能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发展“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1)化石燃料指的是   、   、   .
(2)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①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步行代替开私家车 ③日常生活耗用的能量尽量少
(3)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O2+2H2SO4(浓)2MnSO4+2X+O2↑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   ;
②b中物质X化学式是   ,H2SO4的一个分子中有   个原子.
(4)拉瓦锡通过定量分析实验,获得化学的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字母,下同),可能变的是   .
a原子种类       b 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 元素种类       f物质种类
②已知5gX恰好与10gY化合生成新物质Z,现有X、Y各15g,完全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   g.
17.2009年12月30日凌晨2时15分,陕西省渭南市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发生柴油泄漏,国家高层批示严防浮油入黄.柴油的成分主要是C15H32、C16H34、C17H36、C18H38等有机物.在处理泄露时,主要采用铺设吸油索、吸油毡,并抛撒凝油剂等方法.除此以外,国际上还采用燃烧法处理泄漏量太大事故.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对人类有益,政府对这一泄露的做法实是“浪费”人力物力.
B、纯净色拉油是纯净物,柴油是混合物;
C、柴油不易溶于水;
D、柴油当中可能含有易溶于水的硫化钠;
E、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模拟产生石油
F、被誉为“工业血液”的是石油.
(2)柴油的物理性质有:   柴油的化学性质有:   ;
(3)(2分)柴油的主要成分之一C15H32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18.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
③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为:a.物质要具有可燃性
b.   
c.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严禁烟火”的是   (填字母序号)
1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
(1)由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叶子”概念车(如图1所示),该车顶部的“大叶子”是一部光电转化器,把光能转化为   能。
(2)直饮水系统,可取水直接饮用。其中的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①炭罐的作用是   ,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
(3)为了防止水的污染,下列各项措施中可行的是   。
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D.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4)SO2是空气首要污染物之一,它的危害之一是产生硫酸型酸雨,写出SO2生成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0.如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   。
(2)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是   。
(4)灭火毡作为新型灭火用品,对比传统灭火器材,优点有    (写1条)
四.解答题(共1小题)
21.2015年8月天津发生了重大爆炸,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害.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
(1)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后,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2013年台州某金属堆场因为镁燃烧发生爆炸,消防指挥立即动员寻找砂土进行灭火,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的原因是   .从本次爆炸事件的处理方法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只要温度高于 240℃,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D.浸泡在80℃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升高温度不能提高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不容易自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C.温度高于240℃,红磷燃烧还需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白磷也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图示实验是课本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从控制变量法角度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的不同点是可燃物种类不同,相同点是温度都相同
B.ac的不同点是温度不同,相同点是可燃物种类相同
C.bc的相同点是都有可燃物,但有两个不同点
D.ab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白磷燃烧更充分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ab的不同点是可燃物种类不同,相同点是温度都相同、均能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ac的不同点是a能与氧气接触,c不能,相同点是可燃物种类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bc的相同点是都有可燃物,但有两个不同点(b能与氧气接触、c不能,可燃物的种类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ab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野外烧烤时,把木炭架空燃烧是为了(  )
A.降低着火点 B.散热面积大
C.提高着火点 D.使木炭和空气充分接触
【分析】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和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野外烧烤时,把木炭架空,可以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木炭燃烧,使木炭燃烧的更旺,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野外烧烤时,把木炭架空,可以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木炭燃烧,而不是散热面积大,故选项错误。
C、野外烧烤时,把木炭架空,可以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木炭燃烧,而不是提高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野外烧烤时,把木炭架空,可以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木炭燃烧,使木炭燃烧的更旺,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能使煤的燃烧更加充分的措施是(  )
A.使用催化剂 B.增加煤块
C.提高炉体温度 D.把煤块粉碎
【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将煤粉碎或做成蜂窝煤,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使用催化剂、增加煤块、提高炉温都不能使煤炭燃烧更充分。
故选:D。
5.若燃烧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达到灭火的目的,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用湿抹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而灭火。
故选:A。
6.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B.白磷保存在水中﹣﹣隔绝氧气防自燃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结合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属于清除可燃物灭火,故正确;
B.白磷保存在水中可以隔绝氧气防自燃,故正确;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D.用水灭火主要是能迅速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D。
7.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B、用大量沙子灭火,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正确;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错误。
故选:D。
8.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B.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D.钻木取火:提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燃烧有三个同时必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因而灭火的原理有三个: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解答】解:A.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
B.“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C.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
D.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
故选:D。
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进入未知的枯井,要做灯火实验
C.逃离火灾现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加油站要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分析】A、根据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B、根据枯井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C、根据从火灾现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
D、根据加油站附近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解答】解:A、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天然气泄露,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应该关闭阀门,并且开窗通风,故错误。
B、进入未知的枯井,要做灯火实验,以防二氧化碳过多使人窒息死亡,故正确;
C、从火灾现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故正确;
D、加油站附近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防止发生爆炸,故正确;
故选:A。
10.深夜,突然发觉家中煤气泄漏,应该(  )
A.冲进厨房,打开吸油烟机把煤气吸走
B.严重的情况时可以拨打119
C.打开电灯去厨房关掉煤气阀门
D.关掉阀门,开窗通风
【分析】根据煤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分析解答.
【解答】解:A、冲进厨房,打开吸油烟机把煤气吸走,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故错误;
B、拨打119也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故错误;
C、打开电灯去厨房关掉煤气阀门,会产生电火花,引发爆炸,故错误;
D、关掉阀门,开窗通分,是正确的。
故选:D。
11.在①酸雨 ②水体富营养化 ③温室效应 ④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中,其中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溶于水能生成显酸性的物质,容易形成酸雨进行解答.
【解答】解:酸雨、温室效应等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土壤中汞超标、白色污染等不是由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
故选:A。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和氢气都是化石燃料
B.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
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分析】A、根据常见的化石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人类利用的能量的来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氢气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D、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可燃冰”(CH4?8H2O)是一种藏在深海海底的能源,1m3可燃冰可转化为164m3的天然气和0.8m3的水,下列关于可燃冰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燃烧后的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水
B.“可燃冰”和太阳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
C.“可燃冰”是氧化物
D.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和天然气完全燃烧后,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B.根据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热值来分析。
【解答】解:A.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可燃冰”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故错误;
B.“可燃冰”和太阳能、风能均属于新能源,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可燃冰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D.1m3可燃冰可转化为164m3的天然气,所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和天然气完全燃烧后,可燃冰释放的热量多,故错误。
故选:B。
14.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汽车、轮船使用的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B.埋在海底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做燃料
D.人类需要的能量都是从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
【分析】A.根据人类获取能源的主要途径来分析;
B.根据可燃冰的储量、热值、燃烧产物来分析;
C.根据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来分析;
D.根据人类获取能量的途径来分析。
【解答】解:A.汽车、轮船使用的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故正确;
B.可燃冰的储量大、热值高、燃烧后几乎没有残渣,所以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故正确;
C.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做燃料,故正确;
D.人类需要的能量主要是从化学反应产生的,还可以通过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获取能量,故错误。
故选:D。
15.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潮汐能 C.生物质能 D.风能
【分析】根据能源的种类进行分析,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解答】解: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A、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正确。
B、潮汐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C、生物质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D、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发展“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1)化石燃料指的是 煤 、 石油 、 天然气 .
(2)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②③ .
①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步行代替开私家车 ③日常生活耗用的能量尽量少
(3)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O2+2H2SO4(浓)2MnSO4+2X+O2↑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 都含氧元素 ;
②b中物质X化学式是 H2O ,H2SO4的一个分子中有 7 个原子.
(4)拉瓦锡通过定量分析实验,获得化学的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abe (填字母,下同),可能变的是 d .
a原子种类       b 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 元素种类       f物质种类
②已知5gX恰好与10gY化合生成新物质Z,现有X、Y各15g,完全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 22.5 g.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进行分析;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3)①根据它们组成中都含氧元素解答;
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解答;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
(4)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据此求出生成的Z的质量.
【解答】解:(1)化石燃料指的是煤、石油、天然气;
(2)①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②步行代替开私家车,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③日常生活耗用的能量尽量少,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3)①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中都含氧元素;
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2个Mn、8个O、4个H、2个S;反应后有2个Mn、6个O、2个S;故2x中含有4个H,2个O;故x的化学式为H2O;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共7个原子;
(4)①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所以元素种类和元素的质量也一定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因为在化学反应X+Y=Z,已知5gX恰好与10gY化合生成新物质Z,则X、Y反应时的质量比为:5g:10g=1:2;现有X、Y各15g,因为当Y为15g时,X为15×=7.5g,完全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7.5g+15g=22.5g;
故答案为:(1)煤;石油;天然气;(2)②③;(3)①都含氧元素;②H2O;7;(4)①abe;d;②22.5.
17.2009年12月30日凌晨2时15分,陕西省渭南市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发生柴油泄漏,国家高层批示严防浮油入黄.柴油的成分主要是C15H32、C16H34、C17H36、C18H38等有机物.在处理泄露时,主要采用铺设吸油索、吸油毡,并抛撒凝油剂等方法.除此以外,国际上还采用燃烧法处理泄漏量太大事故.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F ;
A、石油对人类有益,政府对这一泄露的做法实是“浪费”人力物力.
B、纯净色拉油是纯净物,柴油是混合物;
C、柴油不易溶于水;
D、柴油当中可能含有易溶于水的硫化钠;
E、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模拟产生石油
F、被誉为“工业血液”的是石油.
(2)柴油的物理性质有: 密度比水小 柴油的化学性质有: 可燃性 ;
(3)(2分)柴油的主要成分之一C15H32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15H32+23O215CO2+16H2O .
【分析】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应了解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组成它的成分.
【解答】解:(1)石油的泄露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一定要及时处理;色拉油和柴油都是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柴油不易溶于水;柴油不易溶于水,故不可能含有易溶于水的物质;石油是地球千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实验室中不能演示;石油不仅是重要的化石燃料,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所以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故说法正确的是:CF
(2)柴油能漂浮在水面上,并可以燃烧,故柴油的密度比水小,具有可燃性.故答案为:密度比水小 可燃性
(3)柴油燃烧的化学式为:C15H32+23O215CO2+16H2O
18.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 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 ,另一方面是 使水中白磷与空气隔绝 。
③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为:a.物质要具有可燃性
b. 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 
c.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严禁烟火”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另一方面是使水中白磷与空气隔绝;③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为:a.物质要具有可燃性;b.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c.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严禁烟火”的是C。
【解答】解:(1)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另一方面是使水中白磷与空气隔绝;③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为:a.物质要具有可燃性;b.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c.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①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的白磷能达到着火点;使水中白磷与空气隔绝;③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严禁烟火”的是C;故答案为:C;
1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
(1)由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叶子”概念车(如图1所示),该车顶部的“大叶子”是一部光电转化器,把光能转化为 电 能。
(2)直饮水系统,可取水直接饮用。其中的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①炭罐的作用是 吸附色素和异味 ,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杀菌消毒 。
(3)为了防止水的污染,下列各项措施中可行的是 BC 。
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D.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4)SO2是空气首要污染物之一,它的危害之一是产生硫酸型酸雨,写出SO2生成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2SO2+O2+2H2O═2H2SO4 。
【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进行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进行分析;
(3)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要考虑科学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从而确定是否可行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进行分析。
【解答】解:(1)该车顶部的“大叶子”是一部光电转化器,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2)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紫外线能够杀菌消毒。
(3)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抑制水中生物本身是不允许,也做不到,故不可行;
B.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而是达标后排放,可行;
C.生活污水达标后排放,而不能随意排放,可行;
D.农药和化肥是粮食增产增收和提高粮食质量的保证,所以不能禁止使用,而是要合理使用。所以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不可行。
(4)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H2O═2H2SO4。
故答案为:(1)电;(2)吸附色素和异味;杀菌消毒;(3)BC;(4)2SO2+O2+2H2O═2H2SO4。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0.如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 使燃烧物与空气(氧气)隔绝 。
(2)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温度没有达到灭火毡的着火点 。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是 用水灭火 。
(4)灭火毡作为新型灭火用品,对比传统灭火器材,优点有 可以循环使用,对环境无污染  (写1条)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来考虑本题的解法,灭火的方法: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解答】解:(1)由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可知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2)由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可推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有好多种,除了隔绝空气还有降低温度,或隔离可燃物的方法,所以可以用水灭火,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4)灭火毡作为新型灭火用品,对比传统灭火器材,优点有可以循环使用,对环境无污染;
故答案为:(1)使燃烧物与空气(氧气)隔绝;(2)温度没有达到灭火毡的着火点;(3)用水灭火;
(4)可以循环使用,对环境无污染。
四.解答题(共1小题)
21.2015年8月天津发生了重大爆炸,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害.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
(1)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后,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 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①②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2013年台州某金属堆场因为镁燃烧发生爆炸,消防指挥立即动员寻找砂土进行灭火,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的原因是 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 .从本次爆炸事件的处理方法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
【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和爆炸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燃烧,故填: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密闭容器,不会产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不会燃烧,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可能产生爆炸;
故填:①②;
(3)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故镁粉燃烧发生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故填: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