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6 19: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西洋”的地理概念 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目的材料一: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二: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等,这些物品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奇珍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据说)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靖难之役随朱棣冲锋上阵立奇功。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概况1405—1433年刘家港先后7次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出海2万多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刘家港1405—1433年
七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三宝庙(马来西亚)三宝庙(泰国)三宝庙(印尼爪哇岛)江苏苏州郑和纪念馆江苏太仓浏河镇郑和纪念馆评价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材料一:纪念郑和下西洋邮票东南亚,郑和同国王
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
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阿拉伯,进行商品
交易
非洲,受到当地黑人
的热烈欢迎。
评价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中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主观:客观:戚继光抗倭倭国日本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中国奸商海盗与倭寇相互勾结烧杀抢掠,使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组建戚家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目的:举措: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戚家军台州九捷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旗舰大福船侦察敌情的渔船开浪船如何评价戚继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岳家军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时代、领导人、
对手不同2 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1 表达了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23攫取澳门掠夺者:1553年葡萄牙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随堂练习1.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
A.广州 B.刘家港
C.泉州 D.上海B随堂练习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C随堂练习3.澳门是被下列哪个国家占领的(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印度A随堂练习材料一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借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者。
——(明)胡宪宗《筹海图编》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请回答:②材料二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①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倭患”由哪些人构成?倭患由一些日本的武士、奸商表达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意愿。功绩:驱逐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