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公元前
2070年
夏朝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商朝
西周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政治上:
诸侯争霸、兼并
文化上:
经济上:
铁农具、牛耕
回顾知识
大变革
孔子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
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世界看老子
福建老君像
《道德经》英文版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1.身份:
2.学派:
3.著作:
4.思想主张: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一、老子(李耳)
a.顺应自然
b.事物都有其对立面,且可相互转化
c.“无为而治”
如果请你给老子设计一张名片,你打算如何设计?P38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辩证法思想 :
《塞翁失马》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福
祸
相互转化
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孔子问礼图
问道于老子
孔子
1.身份:
2.学派:
3.著作:
4.思想主张: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核心:“仁”仁者爱人,有爱心和同情心;
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的核心思想
人
人
爱心、同情心
和谐相处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开创私人讲学、提倡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
孔子这样做,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
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
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就去问老师,孔子笑呵呵地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退缩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
材料分析
因材施教
5.影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儒家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消极:维护旧秩序
2017年底,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美国
韩国
澳大利亚
北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孟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孔子
在孔子的引领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辩论,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从此,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理性时代,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长河开始奔流不息,流淌至今……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形容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礼治”;明确尊卑
“兼爱”、“非攻”;选贤;“节俭”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依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战争
孟子
2、自主学习,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作品(提炼总结)P40-41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We are 伐木累
齐国设立
学宫,燕国筑
黄金台,秦国
下求贤令,吸
引各派学者前来讲学、著书、辩论治国之术。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开创兴办私学之风,改变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私学兴盛
文化发展
战争不断,
招揽人才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
1.联系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背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三、百家争鸣
面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剧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适合成为治世药方?为什么?
拜师学艺
法家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哲学基础
法家变革精神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孔子
韩非子
孙武
墨子
孟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抛弃。
学派 代表 时期 主要思想
道家
墨家
法家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课堂小结
孔子
孟子
“仁”的学说、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主张“兼爱”、“非攻”等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儒家
荀子
春秋晚期
战国
“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