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波江南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请加以说明。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氐、羌、匈奴、羯、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寡,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辱,城市化为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北方战乱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鲜卑
匈奴
羌(qiāng)
氐(dī)
羯(jié)
鲜卑
晋
西
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前情回顾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383年
东 晋
前 秦
8万
80万
时间
作战双方
交战原因
兵力对比
结果
影响
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一、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相关史事:
想一想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前情回顾
北朝
南朝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鲜卑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39年
北魏
鲜卑族的发展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鲜卑族的统治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1. 迁都洛阳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今欲断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说汉语)”,
30岁以下的鲜卑官员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
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1)学汉话
(2)穿汉服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3) 改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4)通汉婚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
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
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
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
发展。
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467年—499年)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游牧
农耕
生产方式的交融
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胡人汉食
汉人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裤褶zhe服的汉人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文化艺术的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文明交融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文明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胡饼
乳饼
文明交融
方凳
文明交融
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政治方面
连连看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 本诏令提出什么措施?
(2)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魏主”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何在?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作用?(意义)
(4)材料二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有何作用?
北魏孝文帝 改汉姓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与汉联姻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对黄can河流域的统治。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1)这两幅图片中前秦和北魏分别是由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两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
(3)这两则材料是哪一改革的措施?结合这两则材料总结措施的内容。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4)在这次改革中我们看到了改革者怎样的精神?如何评价他?
(5)这两张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民族交融的加强?除此外你再举出两例来。
(6)这种民族交融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
阅读课本,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
民族交融领域
民 族 交 融 的 表 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你对本课中“民族交融”的理解是什么 ?它一种历史进步还是历史退步?说说理由。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因为这种交融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各自长处,共同进步的过程。
提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