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
地理试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010年1月19日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一)2010年1月1日和15日天象奇观“月偏食”与“日环食”分别上演。
1.1月1日的月相应为
A.满月 B.新月 C.娥眉月 D.下弦月
2.发生月食的当天,月球上中天时刻为
A.夜半 B.傍晚 C.黎明 D.正午
3.发生日环食的必要条件是
A.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地球在中间
B.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月球在中间
C.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二)右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4.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变质作用、岩浆冷凝、外力作用、高温熔融
B.外力作用、高温熔融、变质作用、岩浆冷凝
C.岩浆冷凝、变质作用、高温熔融、外力作用
D.高温熔融、外力作用、岩浆冷凝、变质作用
5.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6.古生物进入岩石并成为化石的地质过程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三)天气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
7.深秋,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在寒潮来袭时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浓烟
A.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8.上海“秋高气爽”的天气,是下列哪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9.谚语“十雾九晴”意思是冬季大雾多出现在晴天,其原因是晴天时
A.地面水汽蒸发强易成雾
B.大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多而成雾
C.大气中尘埃多,凝结核多,易成雾
D.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幅度大,水汽易饱和而成雾
(四)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10.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黄淮海平原 C.新疆南部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1.与其他区域相比,上述地区发展长绒棉的有利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光照充足 C.热量充足 D.水源丰富
12.日本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棉花,其自然原因是
A.平原狭小 B.多地震 C.阴雨天多 D.河流短小
(五)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简图。
13.造成E处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延伸2000多千米的因素是
A.地形 B.降水
C.大气环流 D.洋流
14.F气候在此处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降水条件
C.地形 D.洋流
15.M地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与太平洋东南部的大渔场类似,是
A.气候条件好 B.涌升流影响
C.暖寒流交汇 D.河流的流入
(六)2009年8月9日19时56分(东京时间),日本本州岛以南海域发生地震,震源深度为340公里,震级为里氏6.9级。
16.这次日本地震损失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A.地震发生在傍晚,人们多在户外 B.地震发生在海底,且震源较深
C.地震震级低,释放能量少 D.日本科技先进,准确进行地震预报
17.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18.下列关于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③
(七)工业区位受地理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19.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 B.造船厂 C.高级时装厂 D.瓶装饮料厂
20.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 B.矿产资源运输成本不断上升
C.产品附加值和价格提高 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八)200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
21.下列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外交通完全依赖海运与陆路运输
B.人多地少,填海造陆面积所占比重大
C.位于珠江口的东侧,北部与珠海市接壤
D.主要经济部门为旅游、博彩、建筑业,尚未发展工业
22.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建设难度之大,堪称“中国第一”。影响该桥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自然因素 C.科技因素 D.经济因素
(九)右图为某国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变化示意图。
23.1979年该国城市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24.20世纪,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25.1961~2007年,该国城市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市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二.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100分)
(十)全球气候变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9日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峰会,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材料二:据报道,过去5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不断升高,上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1.图片中的冰雕寓示了北极熊正面临生存危机,简述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
2.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其中共同责任是指各国都应采取减排措施,减排是指 ;有区别的责任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你认为发达国家还应承担的责任是
。
3.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试分析原因。
4.列举近年来与气候变暖相关联的上海的一些环境问题
。
5.位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试举三例说明 、
、 。
(十一)读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回答问题。(12分)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
。
2.在M、P、Q中, 处是高级住宅区,判断理由是
3.该市将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 处,理由是
。
4.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至少答3点)
(十二)读地球的太阳光照图,图中大、中、小圆分别代表赤道、回归线和极圈;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回答问题。(11分)
1.曲线ABC表示的是 线(晨或昏)。
2.从①点向南吹的风,偏转后的风向是 风。
3.①②③④四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昼最长的是 点。
4.图示时间,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 、
。北京(116°E、40°N)的地方时为
月 日 时 分。
5.该日,赤道地区一垂直地面物体的影子方向一天的变化规律是
。
(十三)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读图回答。(13分)
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洲和 洲。
2.图1中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单选题)。
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水源短缺 D.光照不足
3.读图2分析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及其变化
。
4.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的小麦生产大国,简述印度和美、加、法三国小麦生产特点的差异 。
5.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特点是
。
6.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至少答三点)
(十四)读世界三个国家跨流域调水示意图,回答问题。(18分)
1.从调水路线的方向判断,图1为美国的北水南调工程;图2为埃及的
工程;上述工程主要是解决 的问题。
2.图1所示的沿海地区北部属于 气候,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请比较北部和南部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图2中的河流是 河和 运河。
4.在图3所示的三条输水线路中,水质最好的是 ;投资成本最低的是 ,其原因是 。
5.简述图3中的东部受水区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6.试分析跨流域调水对受水区域的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
(至少答三点)
(十五)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6分)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8级天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2
-0.7
6.4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mm)
3.3
7.3
9.1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1.图中的山脉是 ,该山脉是我国地势 的分界线。
2.分析禹城气候统计资料,说明该地区在风力、气温、降水量方面表现的特征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从自然条件分析图中河流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4.依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推断该地区易发生什么地质灾害,并说明判断理由。
(十六)2008年5月,广东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以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8分)
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指标
工业化前
工业化
初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后工业化
时期
人均GDP($)
260~728
728~1456
1456~5460
5460~13104
13104以上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50以下
50~70
70~87
87~98
下降
广东省各地带工业化发展阶段
指标
山区
两翼
珠江三角洲
全省
人均GDP($)
1054
1249
5594
2381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72.66
80.33
96.22
83.07
注:2004年数据,根据2005年《广东统计年鉴》
1.“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中①②③的含义分别为① ;② ;
③ (选择下列选项填空)。
A.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B.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
C.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第二、三产业转移
2.广东省大致处于工业化 阶段。简述广东省工业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
3.目前,珠三角移出的产业主要是 密集型产业。造成这类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有
(至少答三点)。
4.简述“双转移”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影响。
5.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黄浦区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地理试卷
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B
C
A
D
D
D
C
B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B
A
C
D
C
B
C
B
D
C
二.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100分)
(考生回答合理,可酌情给分)
(十)(12分)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 (2分)
2.减少排放温室气体 从资金、技术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2分)
3.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少,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3分)
4.台风灾害频繁、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较频繁等(2分)
5.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湖泊消长、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3分)
(十一)(12分)
1.水运便利 取水方便(沿河而建 季风气候适宜人类活动)(2分)
2.P 临近中央商务区和文化教育区,远离工业区与机场火车站,环境良好(3分)
3.甲 位于河流下游;地处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4分)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3分)
(十二)(11分)
1.晨(1分)
2.西北(1分)
3.③ ②(2分)
4.30°E 23°26′S 12 22 17时44分(4分)
5.日出时向西北,中午向北,日落时向东北(3分)
(十三)(13分)
1.非 亚(2分)
2.C(1分)
3.1993年以前,主要因自然灾害造成世界粮食不安全;1993年后,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紧急情况次数交替上升。(2分)
4.印度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和产品商品率较低;美国等国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2分)
5.粮食生产量波动幅度比较大,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消费,消费量基本趋于上升(3分)
6.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3分)
(十四)(18分)
1.西水东调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2分)
2.地中海 降水差异:北部年降水量比南部大;北部降水集中在冬季,南部终年干燥少雨。 降水差异原因:北部冬季受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影响,降水集中,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干燥少雨;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干燥少雨(5分)
3.尼罗 苏伊士(2分)
4.西线 东线 主要经过平原区,并能利用运河河道调水,工程量较小(3分)
5.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变率大;人口密集,耕地多,工业发达,用水量大(3分)
6.增加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有利于水循环;增加地表水的补给和土壤含水量,形成局部湿润地区,改善受水区的气候;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河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防治地面沉降等(3分)
(十五)(16分)
1.太行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2分)
2.春季多大风天气;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在7、8两月 易发生春旱、夏涝、盐碱、风沙、冻害等危害。(6分)
3.上游发源于山地,河流流速急,下游平原地形低平,多洼地,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系成扇形,各支流同时进入汛期,且干流独流入海,使水位猛涨;植被覆盖差,河流含沙量大,造成河道淤塞,行洪不畅。(6分)
4.易发生地震灾害 因该地区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边缘;地下岩层多断层(断裂带)(2分)
(十六)(18分)
1.B A C(3分)
2.中期 珠三角处于工业化后期,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3分)
3.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减少,工资提高;建设用地紧张,土地成本上升;本地产业升级的需要;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4分)
4.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
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4分)
5.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流通和服务设施;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提高劳动力素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