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8.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8.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7 13: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它与剩余、求一个加数的问题一样,实质上也是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都用减法解决。学习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减法的含义,提高用减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会解决这类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算出去掉的数量了。?
难点:理解求减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学情分析:?????
学生开始学习这类问题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或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只要充分利用这种经验,学生就可以理解求减数的道理,学会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全面地理解减法的含义,加深对这类实际问题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段的特征,尚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差,而直观感知的能力却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感知优点,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本节课虽然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我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了一年级上册所学的“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括线符号,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的减数相当于一部分,知道了总数和一部分,求去掉的一部分,就要用减法了解决。非常形象、易懂,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用手比划,感受非常深刻。?
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加强数量关系理解。?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学习数学语言,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形式美,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教学(具)准备:???铅笔、红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这有一捆铅笔,里面一共有10支铅笔,老师拿走了一些铅笔,现在还剩下7支,猜一猜,刚才老师拿走了几支铅笔?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游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进一步体会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探究学习?
?观察阅读,了解题意。?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从图里你知道什么哪些信息?还有一些桃到哪里去了?猴妈妈提了什么问题??师强调:从图中知道一共摘了28个桃,吃了一些后,还剩7个。要求吃了多少个桃??提问:怎样求出吃了多少个桃?小猴子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
启发引导,主动思考。??让学生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写在导学案上。?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得出解题方法。(28个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剩下的7个桃,另一部分是吃掉的桃。要求吃了多少个桃,就是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减法。)?列式:??28?–?7?=?21?(个)?追问:在这里28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21又表示什么??
小结.?知道了总数和剩下的数,要求吃掉的数,用什么方法计算??4.验证。?提问:怎样才知道我们刚才想的是正确的?(引导学生说:28个桃可以分成两部分,吃掉的和剩下的,刚才算得吃了21个,加上剩下的7个,合起来一共是28个,符合条件,说明想的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创设猴子采桃吃桃的故事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放学生的思维。利用课件动画演示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再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理清解决问题思路,并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这样设计既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培养孩子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达标检测?
我们帮小猴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还想去挑战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计算方法写在导学案上。?3.小组交流、展示汇报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启发:现在小朋友已经解决了几个实际问题,仔细观察,都知道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此类实际问题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归纳解题方法。?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拓展题。?妈妈买了26个苹果,第一天吃掉了一些,第二天又吃掉了一些,还剩下5个,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设计意图】强化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加清晰各种情况的解题思路。?
归纳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给自己打多少分????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内容回顾,便于引导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养成不断反思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28?–?7?=?21(个)??????????????
?55?–?2?=?53(元)?总数-剩下的=吃掉的???????????????
45?–?20?=?25(个)?检验:21?+?7?=?28(个)?????????
总数?–剩下的?=?去掉的?答:吃了21个桃。?????????????????????????????????
教学流程图????? ?开?始 ?观?察?发?现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课件? ??????????????????????教学感悟或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是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加法解决求和?或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也学习了用减法解决求剩余或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这里学习的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它与求剩余、求一个加数的问题一样,实际上是求两个部分数中的一个,都用减法解决。学生学会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减法的含义,加深对这几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新授前我先跟学生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使学生初步体会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新课做铺垫。分析例题时,又通过课件演示猴妈妈一共摘的28个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猴吃掉的,另一部分是剩下的,28个包含剩下的和吃掉的,让学生比较快速地建立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清楚地认识到吃掉的是猴妈妈摘桃总数中的一部分,求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数量关系更为清晰。???达标检测的练习与例题相类似的,有了新课前的铺垫和例题的分析,学生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因此,我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要求的问题是?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算”来分析题意,这样避免了学生解题的盲目性,做到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为了检测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我还增加了一道拓展练习,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