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教材在导入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本课教学。本课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为主要的讨论。让学生解释“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是学生提供帮助。活动2:“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开放性较强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阅读科学在线,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拓展活动根据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物质状态变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梳理、总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再加上平时积累的大量感性经验,已经基本具备了探究雨的形成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并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并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STSE)目标:
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热水、酒精灯、试管夹、小烧杯两个、玻璃片两块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活动1“小水珠的形成”以及活动2 “雨的形成”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课本33—34页的拓展活动。
第一课时设计
活动一:小水珠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教学过程】:
小水珠从哪里来?
一、由现象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探究问题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样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板书:雨的形成)在探究问题以前,我们先回忆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1、同学们谁在浴池洗过澡?(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去过呀,那么谁观察过浴池的墙壁或房顶上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2、谁在家里帮妈妈烧过水或做过饭?(学生举手)那么做饭的时候锅盖上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3、夏天的早晨来到田野里你有没有发现花草树木上又有什么呢?学生回答。
4、炎热的夏天你们都喜欢喝饮料吧?(比如说:可乐、醒目、雪碧)学生回答。在炎热的夏天如果喝一口冰镇饮料会感到非常舒服,如果一瓶饮料从冰箱拿出来我们一次喝不了,把它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如果我把这些小水珠擦掉,再放置一段时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板书:小水珠)
刚才我们说到了浴池墙壁房顶有小水珠,烧水做饭时锅盖上有小水珠,夏天早晨花草树木上有小水珠,还有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的外壁上也有小水珠。那么,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哪位同学说一说呀?(找几个学生回答)
二、探究问题
师:到底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一下吧。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仪器,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一定会得出结论的。
我们来设计一个对比试验:老师这里为每组同学们准备了热水、酒精灯、试管夹、小烧杯两个、玻璃片两块。一会儿我为同学们的两个小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热水,然后请同学们把两个玻璃片一个在酒精灯上加热半分钟,一个不加热。再把两个玻璃片分别盖在两个小烧杯上。大家观察一下两个温度不同的玻璃片上会有什么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作完加热实验要先熄灭酒精灯。2、玻片加热时要注意均匀加热。
三、探究: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做对比实验,教师巡视。
师:好,大部分组都有了实验结果,并灭好了酒精灯,你们的实验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请各组组长讲一讲!
(多找几组)
生:(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
生:(因为水蒸气遇到热的不会形成小水珠,水蒸气遇冷才会形成小水珠。)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水珠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板书: 水蒸气 遇冷 小水珠)
师: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凝结。(板书: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师:那么现在同学们一定明白了浴池墙壁房顶的小水珠,烧水做饭时锅盖上的小水珠,夏天早晨花草树木上的小水珠,还有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上的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了吧!谁再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说)
师:下面,我们就再探究一下大自然中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二:雨的形成
一、学生猜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请几个学生解释,最后得出雨是由于太阳照射到地面,地面的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形成小水珠。)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有什么补充!好!既然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那么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利用你们桌子上的仪器,能不能做一次模拟的人工降雨的实验?也就是说要你们通过实验造出雨来,你们有信心做到吗?(能)好!先请大家进行小组交流一下。一会儿看一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好。(学生开始进行讨论。)
二、探究:设计实验模拟造雨
师:好,讨论好了吗?(好了)那么哪一组先说说你们组想到了什么办法?(学生回答交流)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开始用你们的方法做一次模拟的人工降雨的实验,看看能不能成功,在做实验以前老师再给你一个提示:我这里还有一些冰,如果用得着,组长可派一人来拿。现在可以开始实验了。
三、实验探究模拟造雨。(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你们真棒!大部分组都造出雨来了。如果没有造出雨出来的组,想一想原因是什么?(说不出来的找其他同学说)
四、联系实际,解释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师:在试验以前,我们就做了一些猜想,有的同学一下子就猜对了,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真了不起。而猜错的同学能够运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错误,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师:雨的形成是由于太阳照射地球,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受热,水分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飘到到大气中,天空中遇冷形成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因而形成了雨。这节课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其他内容,留到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水珠从哪里来?和雨的形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回答)课后请同学们找一些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讲。请各组的组长负责收好实验仪器,准备下课。下课!
【板书设计】
雨的形成
水蒸气 遇 冷 小水珠 (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