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苏武传
——白发丹心尽汉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常见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汉书》 《两都赋》 《咏史诗》
一、作者及相关文化常识
《汉书》简介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与《史记》之比较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纪、表、志、传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两书合称为:
“史汉”
我国史书体例知识回顾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课堂导入
苏武,中国西汉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二、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栘( )中厩( )监 且( )鞮( )
单( )于( ) 缑( )王 王浞( )
昆( )邪( )王 阏( )氏( )
弩( ) 重( )负国 秩訾( )
熅( )火 北阙( ) 啮( )雪
旃( )毛 牧羝( )廪( )食
节旄( ) 於( )靬( )王
弋( )射 纺缴( ) 檠弓弩( )
棫( )阳宫 扶辇( )斧钺( )驩( )
正音、正字
yí
jiù
jū
dī
chán
yú
gōu
zhuó
hún
yé
yān
zhī
nǔ
zhòng
yūn
zī
què
niè
zhān
dī
lǐn
máo
wū
jiān
yì
zhuó
qíng
yù
niǎn
yuè
huān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1、出使原因?
2、扣留原因?
羁留历程
3、谁劝降?
4、不投降,怎样对
待苏武?
5、谁又去劝降?
6、归汉经过?
三、文意疏通及重点字词解析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苏武传》
遭遇:
缘由:
结局: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重要事件?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五、问题探讨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
“自杀”情节(3-4自然段)
1、如何理解苏武的自杀行为?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我们看出苏武具有怎么样的性格?
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
问题探讨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自杀”情节】(3-4自然段)
2、苏武的自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这个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格魅力,即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问题探讨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
【反卫律劝降】(5自然段)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2、卫律的劝降分为几步?
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
利诱
武不动
武不应
当这次劝降不成的时候,他们就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幽 徙
问题探讨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
【北海牧羊】(6自然段)
1、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什么?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坚忍
忠贞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可见,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问题探讨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反李陵劝降】(7-8自然段)
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李陵的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
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他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声名)
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他在汉朝的亲人或是去世,或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家庭)
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效忠对象)
班固用重墨渲染的是李陵的劝降。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常愿肝脑涂地”。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坚定
对比阅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为什么?
卫律是卖国求荣,投降匈奴,一心想立功表现,所以说辞飞扬跋扈、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
李陵有不得已的苦衷而投降匈奴,内心还对故国依依眷恋,面对的又是故友,内心情感十分复杂,所以说辞中较为坦诚,但又透出酸涩、忧愤与无奈。
对比阅读: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何不同?
面对卫律的劝降,苏武正气凛然、怒目呵斥,措辞坚定,与对方进行激烈的斗争。
面对故友李陵的劝降,苏武一方面对李陵感到惋惜,措辞较柔和,另一方面又坚持心中的原则,在投降问题上说话斩钉截铁,毫不退让。
苏武形象小结
我们可以看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的手段,用精神孤立的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才鲜明地显示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
六、总结塑造苏武形象的方法技巧(举例说明)
1、详略得当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3、对比衬托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七、讨论:苏武形象的现实意义
今天的我们,应当把苏武种在内心深处。皓皓明月之下,一个伟岸的形象走来,他站在民族历史的风尖浪口,他站在人格品质的高山之巅,他用他那伟大的人格,伟岸的形象,震撼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我们今天的人,千万不要和苏武离得太远,不要仰视他,要亲近他,把他的精神注入你的血脉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习苏武这篇文章的真谛所在。
希望通过这篇《苏武传》,把这个伟岸的形象植根到心灵之中,让自己变得崇高和伟大。
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庙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边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拓展阅读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抛却了富贵,选择了忠心,他给历史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摇一声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浅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永远的苏武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夙愿铭记在心灵深处。胡风肆虐,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靴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大汉,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用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个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年传奇,书写出一段万古的悲歌。
好一个苏武:他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冢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大汉,造就伟岸。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犹如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最好的归宿;忠心,才是历史永恒,而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却!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却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