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弄懂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细节的描写。
3.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体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然后再从多角度思考课文与人生。?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预习检测
1.给下面红色字注音:
灼( ) 扒( ) 趴( )
突兀( ) 怦怦( ) 晕眩( ) 恍惚( ) 凌乱( )
抽噎( ) 附和( ) 参差不齐( ) 哄堂大笑( )
zhuó bā pā
wù pēng yūn xuàn
huǎnɡ hū líng
yē hè cēn cī
hōnɡ
突兀: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凌乱:杂乱而无条理。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预习检测
2.解释下面红色词语:
学习任务一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求:在文中划出关键词语,复述时用上关键词。
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是孱chán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乖巧、懦弱、胆怯的孩子。
4.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
这两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具有
( )的功能,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两个“慢慢”突出“我”( );“模糊”一词更让读者感受到“我( )。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等待的漫长和焦急的心理
在困境中的害怕恐惧和孤独无助
请画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状 态
犹豫不决、漫天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阵阵晕眩、天旋地转、虚弱、无力、哭泣、呻吟、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麻木、一动也不动。
学习任务二
心 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wǎng,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1.课文中的前后出现的“哭泣”“抽噎”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学习任务三
2.“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心理描写,“我”因为害怕只知道哭泣,而忘了自我的存在,这就将“我”害怕、紧张到了极点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1)体会其在叙述中的作用。
最初
毫无信心
“我不行!我会摔死的!我做不到!”
继而
信心萌发
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
信心大增
我能做到
最后
抽噎、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让“我”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推动情节发展。
(2)在文中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味其心理变化过程。
“我”的语言,一开始是一连串的叹号,后来变成了句号。从中可以看出“我”( )到( )的心理变化。“我”的动作,从( )可以看出“我”( )的心理。
非常恐惧
渐趋平静
(3)“我”产生这样的心理变化是因为
( )。
父亲的鼓励和循循善诱
伸、探、踩
小心翼翼
(4)文中“我”下山的动词有哪些?并体会其中的作用。
移、踏、伸、探、踩、爬,生动地表现出“我”下山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的恐惧。
5.“我”和小朋友在游戏时被困在峭壁上下不来,“我”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树立了信心,进而信心大增,最后克服了困难。
爬悬崖
毫无信心、冒险(恐惧)
萌发信心
信心大增、脱险(有成就感)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启示:化整为零
1、父亲是如何帮助“我”脱险的?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用安慰的口吻,帮助“我”战胜恐惧的心理,鼓励“我”充满信心,同时教给“我”脱险的方法。
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子有方,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培养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
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和鼓励,激发孩子自身的潜能,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困难,变得勇敢自信。
学习任务四
2、“我”病弱,且牢记母亲的训诫,结果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悬崖,让自己处于两难境地。说说母亲的做法?我们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谆谆教诲?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应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