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的课件和说课稿 报告单(课件+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的课件和说课稿 报告单(课件+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26 20:42:21

文档简介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二、实验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
显微镜
培养皿
滴管
棉絮
三、实验方法与过程
实验过程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班级_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时间______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2.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3.实验操作与观察
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



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4.实验记录
项目 血管类型
管腔特点
血流方向
血流速度
其他情况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5.清洁、整理实验用具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6.实验后的反思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5是否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6是否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7实验后是否将小鱼放回鱼缸。
你有哪些没有做到?
四、预测实验结论
五、交流与探讨
1毛细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
2在实验中,你最先寻找的血管是什么血管?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最好先寻找的血管是什么血管,寻找此血管的依据是什么?(共21张PPT)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通榆县第七中学校
说课教师
:佟明兰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实验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改进
三、实验教学流程
四、实验教学效果
一、实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一、实验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实验能力,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并且知道显微镜下呈倒像的事实。
但是对于动态的实物观察和倒像理解仍然有很大的难度
一、实验教学目标
3、分解课标
《生物学课程标准》第十八页课标陈述:“概述血液循环”
3.1
课标陈述
1、核心概念体系:血管的类型
2、行为动词:找出并说明判断依据。
3、行为条件: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3.2
课标分解
3.4评价任务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找出三种类型的血管,并说明其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推测说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实验教学目标
3.3叙写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整合)
(1)完成实验报告单
(2)实例分析图示中三种血管的类型
3.5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找出三种类型的血管并说明其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说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
2、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区别动脉与静脉
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
1、尾鳍翻动
影响观察
2、光线强
不易观察
3、时间过长
小鱼死亡
二、实验教学改进
弊端
二、实验教学改进








材料的改进
有色彩的小金鱼
画面清晰
操作方法的改进
遮光器较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低倍下观察后,再尝试高倍下观察
视野变暗
红细胞单行通过更明显
实验中的弊端
每个组的实验台上放一大烧杯添加捞鱼的小网
减少对金鱼的伤害
三、实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学生实验
解决重点
3、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4、练习巩固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三、实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学生实验
解决重点
设计意图:准备实验
2、学生实验
解决重点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
规范实验
学生观察情况展示
3、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
得出结论
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设计意图:完成评价任务
4
练习巩固
成果展示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
(1)
观察前,需用
的纱布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并露出尾部
(2)
若用左图所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 据此判断:
 ②所示血管_
③所示血管是_
__
(3)血液在_
__所示血管中流动最快
想一想说一说
情感升华
放生金鱼
珍爱生命
从我做起
四、实验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新
教学方法新

学习方式新
学习成果新

评价方式新
资源整合新
教学反思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设计出学生喜欢,有效高效的课堂,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聆听。
这节课我通过创新实验材料和方法,有机地整合了传统教学资源和电子教学资源达到了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使得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极佳。
谢谢大家!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说课稿
通榆县第七中学
佟明兰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通榆县第七中学校的生物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实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借助实验来观察和认识血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学会了初步使用显微镜,并且知道显微镜下呈倒像的事实,但是对于动态的实物观察和倒像理解仍然有很大的难度。
3、分解课标
课标陈述:《生物学课程标准》第十八页课标陈述:“概述血液循环”
课标分解:1、核心概念体系:血管的类型
2、行为动词:找出并说明判断依据。
3、行为条件: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找出三种类型的血管,并说明其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推测说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价任务
:(1)完成实验报告单
(2)实例分析图示中三种血管的类型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找出三种类型的血管并说明其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说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
2、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区别动脉与静脉
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流动方向
二、实验教学改进
对于本实验是一个动态实验。七年级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来操作,本身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小鱼翻动,影响观察;2、光线强
,不易观察;3、时间过长,小鱼死亡。
这是传统显微镜当中的不足,据此,不能衡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次我设计的教学当中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 验 改 进
改 进 效 果
材料的改进
有色彩的小金鱼
画面清晰
操作方法的改进
遮光器较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低倍下观察后,再尝试高倍下观察
视野变暗
红细胞单行通过更明显
实验中的弊端
每个组的实验台上放一大烧杯
添加捞鱼的小网
减少对金鱼的伤害
下面我将这实验改进渗透到教学流程中展示。
三、实验教学流程
本节课实验教学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一一陈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入手,导入新课
2、学生实验,解决重点
首先组织学生按照常规的方法来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教师讲解实验器材的选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器材,在此实验当中,我设计了小鱼尾鳍实验中,课本建议实验材料为色素少的鱼,但是经过实验我认为有色彩的小金鱼实验效果更好,更容易看到尾鳍上的血管以及里面的血流方向,甚至鲜红色的红细胞在毛细血管里面单行通过也非常清晰,同学们能够通过清晰的画面,看到各血管中血液的流速以及推断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同时建议大家在观察的时候,将尾鳍靠近身体的部分——尾鳍根部对准载物台的通光孔,更容易寻找血管。
将遮光器较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更容易观察。
每个组的实验台上放一大烧杯和添加捞鱼的小网,尽量减少对金鱼的伤害。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表达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高倍镜下观察
互相交流
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报告单
然后组织学生说出,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展示动态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血液流动的过程。(设计意图:完成评价任务1)
然后及时让学生指出图中ABC分别代表什么血管(完成评价任务2)
4、练习巩固
达成目标
设计意图: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
(1)
观察前,需用___
的纱布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并露出尾部
(2)
若用左图所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 据此判断:
 ②所示血管_
③所示血管是___
(3)血液在___所示血管中流动最快
最后我以放生金鱼,珍爱生命,从我做起,达到情感升华,结束本节课。
四、实验教学效果
最后来说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通过创新实验材料和方法,有机地整合了传统教学资源和电子教学资源达到了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使得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极佳。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设计出学生喜欢,有效高效的课堂,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聆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