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7 08:44:05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部编版 九下
800年来,无数人在怀念一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
有网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国不再愁苦。
  (2)热茶一壶,献与生不逢时者。用英雄来形容他决不过分,他一生落寞,不是无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时。愿君来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围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一生以恢复国家为志,却命运多舛(chuǎn)、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以豪放为主,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 壮词以寄之》
写作
词牌名
雄壮的词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wu)州人,辛弃疾好朋友。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被罢官。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抗基础上的战斗友谊。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等待杀敌机会的到来。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先听名家朗诵,再自由朗诵。
要求:字正腔圆、节奏准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译读,不懂之处标记。
2、提问。
3、抽查。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检阅军队
博得
可惜
词人梦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仔细描绘这个梦境吗?
喝醉时,我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中回到军营,听到号角声在各个军营中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各乐器合奏出悲壮粗犷的军乐。肃杀的深秋,我站在战场上大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令人惊心。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生前死后的一世英名。可惜,我已经满头白发!
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讨论:标题中说“赋壮词”,有人说这是一首“雄壮”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悲壮”的词,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虚实结合)(渲染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梦中军营生活:分食牛肉(用典)(表现出将士们的豪迈)、演奏军乐(粗犷悲壮)、检阅军队,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内容上:展示出一幅壮阔画面,渲染悲壮气氛。
思想上:表现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想象中激烈的战斗场面。比喻(用典、夸张) (视觉和听觉)生动地描写了战斗的激烈紧张,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梦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愿望。
作者要完成辅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大事、赢取功名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热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题材内容: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用典)(虚实结合)
“赋壮词”
这是一首内容、情感、语言、形象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
思想感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语言风格:壮丽而不“纤巧”。
讨论:标题中说“赋壮词”,有人说这是一首“雄壮”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悲壮”的词,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委派,从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高宗,联络抗金之事。返回途中,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但辛弃疾并未受到朝廷重用,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每任时间都不长,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任职地点也离抗金前线越来越远。
  他曾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等奏章,向朝廷陈述抗敌救国大策,但都未被采纳。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因为闲居在家,报国无门,只能“看剑”。
(“看剑”时的心情?)
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
(还有哪句也能体现这种类似的情感?)
“可怜白发生”(他为什么可怜自己?)
岁月易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痛苦悲愤。
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
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这首词既是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雄壮的词,又是一首哀叹报国无门、两鬓斑白、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悲壮的词。
辛弃疾想“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希望在历史上留个怎样的名?他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名?
由于历史的原因,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词坛有幸,中国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为中国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初。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揾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此词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写军中生活和战斗场景,生动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痛苦和悲愤;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板书设计
题材内容: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情境勇猛雄健)
思想感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语言风格:壮丽而不“纤巧”。
“赋壮词”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抑郁悲愤。
雄壮
悲壮
用典
虚实结合
比喻、对偶
视觉和听觉多角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