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超级预测
知识预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理论之一,每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均有体现,据2009年、2008年全国及新课标地区高考文综试题分析,2010年此专题内容仍为考试重点。主要考查对自然带概念的理解及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此专题的关键词就是“自然带”,同一自然带内部主要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自然带之间体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能力预测>
2010年高考,本专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抓住主导因素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多与图相结合,所以也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赋分预测>
2010年高考,本专题内容涉及分值在5分左右。
题型预测>
2010年高考,本专题内容仍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21世纪教育网
超值储备
知识能力储备>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典例分析21世纪教育网
(1)气候与地貌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前者如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后者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2)气候与水文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前者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是因流域内降水均匀;后者如在湖 白、水库周围的地方,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3)气候和生物相互影响。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也影响气候。前者如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后者如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
(4)气候和土壤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也有一定影响。前者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土。21世纪教育网
(5)地貌和水文相互影响。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是深刻的。前者如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直接相关,北欧高地上多湖 白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后者如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开阔的永定河冲积扇,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6)地貌与生物相互影响。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如阴坡和阳坡植物是不同的,马尾松在阳坡分布,冷杉在阴坡分布;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规律: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同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21世纪教育网
归纳: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即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这种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但是,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还要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非地带性现象叠加在地带性现象上,构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4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5.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21世纪教育网
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并不都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许多地理现象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产生非地带性规律,概述如下:
(1)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因地处西风带背风地带,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荒漠。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隔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2)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因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
(3)局部水分的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中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分布的绿洲。
(4)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5)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21世纪教育网
(6)局部环流和洋流。同一自然带,受暖流影响一侧自然带向高纬延伸且面积要广阔一些,寒流一侧则向低纬延伸。如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延伸到北极圈以北地区;而南美西岸因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度延伸至赤道附近。
(7)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8)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围海造田、培育水稻土等活动都可以产生对地带性规律的影响等。
非地带性分布可由一种或几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如湖泊、沼泽这种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在地势低洼和水湿这两种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总之,由于这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可以说,任一自然带的形成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6.整体性理论下的实践21世纪教育网
分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时,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用于指导实践。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方法技巧储备>
1.表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规律 分布及说明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 ①大陆的低纬地区: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②大陆的高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
垂直地带性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21世纪教育网③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④山地同一自然带海拔向阳坡高于背阴坡⑤山地向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自然带数
非地带性 ①由海陆分布因素形成的——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只在北半球存在,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因大部分是海洋,而缺失这两个自然带②由地形因素形成的——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背风坡)却是气候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③由洋流因素形成的——同一自然带,受暖流影响一侧自然带向高纬延伸且面积要广阔一些,寒流一侧则向低纬延伸④由局部水分条件变化形成的 荒漠带中呈斑点状分布的绿洲
2.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21世纪教育网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山地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出现在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相一致。
③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高度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如喜
马拉雅山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1世纪教育网
④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在两坡降水差别不大的高山地区,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背阴坡,因此,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也是向阳坡高于背阴坡,如阿尔卑斯山;在降水差别明显的山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如喜马拉雅山和天山。
[例]图3—1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剖析] 图中四座山地,位于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结合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顺序与从赤道向两极的相似,排除A、C;图中山地最低海拔为2338 m,依据其夏季均温,不可能存在山地冰雪带。
[答案]B
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方面,以便于记忆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1世纪教育网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
热带草原带。
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带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于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
积扇下埋藏或出露而形成的。21世纪教育网
4.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荒漠、澳大利亚的荒漠和西亚的荒漠等,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带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易混易错储备>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陆地自然带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 横贯大陆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草原带 雨林带南北两侧 大陆中部、西部 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荒漠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南北纬35°—50°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影响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寒带苔原带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说明: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地区的气候与其自然带往往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即自然带的成因与当地气候的成因实际上是一样的,若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造成该得分的却失分。
2.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分类21世纪教育网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21世纪教育网
说明:在世界上存在很多现象相同而原因不同的地理现象,比较出真知,我们在学习地理时应注意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导致错误的产生。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易错点
(1)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前者无温度带,后者有温度带。
(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变化。
(3)可根据不同山坡的A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高度,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高度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21世纪教育网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
(6)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草甸、高寒荒漠、冰川。(不同的山,分布是不一样的,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应根据具体的山地具体分析。)
(7)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条件也发生变化,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量最大。这个高度不能是海拔最低的山麓地带,也不一定是海拔最高处的山顶。所以不能认为山地降水是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多(减少),只能说随海拔的增高降水量发生变化。
说明:该知识点易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正确的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易错点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中自然带的延伸方向为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而更替方向为经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典型地区是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自然带的延伸方向为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更替方向为经度变化方向即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为中纬度地区。21世纪教育网
说明:该知识点失误较多的原因是学生对方向判断出现混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