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2-06 18: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超级预测
知识预测>
本专题为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结合,主要体现自然对人文的影响,有人地关系思想的显现。这里的自然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本身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分析2009年、2008年全国及新课标地区文综卷地理试题,发现这两年中本专题内容考试频率较高,预测2010年本专题仍是重点考试内容,且主要侧重于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考查上,结合节能、降耗、减排、清洁生产等实际问题,通过时事情景及相关材料设计试题。基本知识需融会贯通方可进行迁移,并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1世纪教育网
能力预测>21世纪教育网
备考时应具备从各种文字资料、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的地理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赋分预测>
综合分析2009、2008年全国及新课标地区文综地理试题,2010年高考本专题内容试题分值在8分左右。
题型预测>
分析2009年、2008年全国及新课标地区文综卷,2010年高考本专题内容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可能出现。
超值储备
知识能力储备>
1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1)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①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影响明显,平原地区为集村,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村落多为散村,住宅排列杂乱无章。21世纪教育网
②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③气候 a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
b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c光照:光照强的地区房屋间隔较小,窗户也较小,房屋朝向杂乱;光照弱的地区房屋间隔大,窗户大,北半球多为坐北朝南。
d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2)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①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地形 城市分布 区位优势
<100米的平原 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 如巴西 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 如汾渭谷地 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②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a 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疏密) 有利或不利区位因素
密度大规模大 中低纬度地带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气候比内陆地区优越
密度小规模小 荒漠干旱地区 过分干旱
高纬度寒冷地区 过分寒冷
热带雨林地区 过分湿热
b气候还影响城市的建筑风格
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一60°夹角。21世纪教育网
c风向与城市规划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素。21世纪教育网
(1)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
线路的具体走向,经常受到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地形对铁路走向的影响最为明显,平原、丘陵地区,铁路平直,总长度短;山地铁路的弯曲程度和相应总长度长。另外,线网的密度和分布格局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平原、缓丘、山问盆地、河谷和垭口等处,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是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比较低的部位,因而交通线网的密度就大。
(2)对交通运输点的影响
火车站、汽车站的区位以方便客货流通为准则;港口要注意水域、陆域等自然条件,参照依托城市的能力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机场在城市郊区洁净、开阔、平坦、环境稳定的区域,又要和城市有便捷的交通。
3.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不利的一面。表现为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于气候变暖,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袭
击,一些物种将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率降低,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的风险会增加。有利的一面,植物光合作用将会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导致海平面的上升21世纪教育网
原因: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后果:对世界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如沿海低地被淹,海水入侵等。还会导致区域差异,例如,三角洲和沿海平原由于地面沉降,测到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会大于全球平均值。
(3)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北半球高纬度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21世纪教育网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4.图表掌握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
5.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1)水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21世纪教育网
(2)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着对水资源的利用
①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开发利用地表的河湖水,如两千多年前,罗马人建造了蓬迪加尔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
②科学技术较发达的近代:人们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如1870年,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
③现在:人们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如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3)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产生的问题
. ①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人类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
②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直接进入水体,产生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4)人类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21世纪教育网
①开源措施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b修筑水库;c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d海水淡化;e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d挖掘水资源的潜力。
6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盐碱化 酸化 污染
原因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认为因素 气候变暖、气候干旱、风沙侵蚀等,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类健康
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 施有机肥、加熟石灰21世纪教育网 预防为主,治理污染源
7.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严重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之一。
(2)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3)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21世纪教育网
8.气象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特点,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特点。
台风 寒潮 暴雨洪涝 干旱
形成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 强冷空气入侵形成的冷锋天气 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 长时间无雨或异常 少雨
多发季节 夏、秋之交 冬、春、秋都有 夏秋为主 春、冬多发
影响我国主要地区 东南沿海 多数省区 东部、南部 华北、西北
危害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防御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长期:水利建设、植树 短期:发展耐旱作物 应急:节水
雷达监视减轻灾害 采取防寒措施 工程措施:水利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土地管理等
台风概况
(1)概念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形成条件
①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分布地区
①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②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印度洋也时有台风发生,这些地方习惯上叫飓风。
(4)台风结构
从中心向四周依次是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5)台风灾害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狂风会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特大风暴潮会带来毁灭性灾害。
寒潮概况
(1)概念
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当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至5℃以下时,可以发布寒潮警报。
(2)寒潮天气特点
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3)发生季节
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
(4)危害21世纪教育网
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其是春季和秋季。
9.备考战术
(1)能够从地图中准确地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运用所学城市的区位因素回答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关键取决于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能够结合国家重大交通工程建设规划,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线路走向的自然因素。
(3)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必须采取的一些对策。21世纪教育网
(4)在研究一种自然资源时,常从它的分布、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等方面人手,学习中能将分析的过程、方法应用到其他资源的分析中,转化为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技巧储备>
1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21世纪教育网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武汉,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以图示意我国气象和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21世纪教育网
(2)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
易混易错储备>
1.区分自然资源、能源和能源资源的不同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种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各种能源资源(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能源。能源既包括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能源(即能源资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又包括人类加工生产的能源产品,如电力、汽油、煤气等。能源都必须能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才能称其为能源,否则就不能算是能源,如闪电、地震产生的能量,人类目前尚难以利用,故不能称为能源。
能源资源是指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即天然能源。同一种能源资源因分类方法不同,名称也不一样。
2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 21世纪教育网
(1)地震: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地震发生时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破坏程度相同的点的连线叫等震线。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是一种危害和
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1世纪教育网
(2)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把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喷发有利也有弊。
(3)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
山区暴发泥石流的条件:①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②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③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地面缺乏保护;④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3.震级、烈度与等震线的差异
震级和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两个概念。很多学生未能从概念上正确理解加以区分,从而造成混淆。
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每次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一定的)。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一般受下列因素的影响:震级(正相关)、震中距(负相关)、震源深度(负相关)、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震发生时破坏程度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等震线可以有多条。21世纪教育网
说明:这些知识点失误较多的原因在于对概念理解不到位甚至混淆它们之问的内在联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