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专题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超级预测21世纪教育网
知识预测>
本专题的综合性强,综合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区域素材与地理原理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2009年、2008年全国及新课标地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本专题内容考查的是以热点、焦点区域为载体,对综合地理环境进行比较,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危害、解决措施进行分析、综合的规律和方法。预测2010年高考也基本如此,考的是规律和方法,切入点是区域,答题的困惑往往也是来源于对区域地理环境的陌生,这需要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复习中寻找普遍的规律性以及热点、焦点地区的特殊性,并熟练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及世界、中国几个大区的定位和基本特征。21世纪教育网
能力预测>
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的综合,备考时要掌握综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能够进行自然地理相关分析,要学会站在大环境的角度对人类活动进行科学的、辩证的、长远的、整体的评价
。
赋分预测>
据2009年、2008年全国及新课标地区高考文综试题,预测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本专题内容分值在20分左右。21世纪教育网
题型预测>21世纪教育网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可能出现,预计将以综合题为主。
超值储备
知识能力储备>
1.区域的含义
项目 内容
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划分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类型 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来的区域类型也不同21世纪教育网
特点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②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③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性;④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1世纪教育网
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方面。
(2)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数量、素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等方面。
前者的差异必然导致后者的差异,因而,比较两地的差异应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手。现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来说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田为主的耕地,较分散,人均耕地少 旱地为主的耕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
社会经济地理环境 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大豆、春小麦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交通便利、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内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
工业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21世纪教育网
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供大于求。
②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大;而天然气具有污染轻、运输使用方便等优点。
③我国今后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西部有四大气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
(2)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对西部:投资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1世纪教育网
③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4.产业转移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导致价格的差异,从而影响产业的转移。拥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21世纪教育网
③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如汽车生产)。
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用地、地价、环境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以迅速地将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21世纪教育网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21世纪教育网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5.准确定位及清晰表述
定位是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的第一个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之一,常用的定位依据是经纬度位置、河流的流向、海陆轮廓、省区轮廓等信息。尤其是国际、国内那些热点地区、重点开发地区要熟练掌握。
表述区域间的差异及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时要注意地理术语的运用,论证的层次性及全面性,尤其要注意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6.湿地资源的功能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21世纪教育网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21世纪教育网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方法技巧储备>
1.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遵循的思路如下:21世纪教育网
[例1] 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区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人们习惯称其为 。A经济区面积广阔,对乙地发展的作用是 。21世纪教育网
(2)说明甲区域内发展经济的主要区位优势
(3)十一五规划提出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乙地区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的方向。
(4)A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差异显著,东西互补性强。简要说明这种区域合作的意义。
[剖析] 本题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考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发展的方向,产业结构等,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入手。如长三角地区有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及政策、人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从而确定了其发展方向如题所示。
[答案] (1)泛珠三角 作为经济腹地为乙地区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2)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交通便利;水能丰富。
(3)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21世纪教育网
(4)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21世纪教育网
2.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1)确定区域的类型
首先要认清比较的区域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的。标准不同,类型就不同,比较的内容和方向也不同。
如松嫩平原同长江三角洲的比较,就不同于黑龙江省同上海市的比较。前者是两个地形区的比较,比较时要抓住两大地形区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地理特征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而后者是两个省市的比较,范围不同,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地理特征也不同,并且在比较时,还要加上历史、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差异。因此,确定区域的类型,是把握比较内容和方向的关键。
(2)确定区域的层次
层次不同,比较的内容不同,处于不同层次的区域,也不能够进行比较。
如长江三角洲同松嫩平原的层次相同,就可以比较,但若用长江三角洲同东北平原来比较,就不合适了。
(3)把握区域的区位特征21世纪教育网
分析各区域的特点,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样才能全面具体。分析的顺序一般是:地理位置→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发展的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
(4)寻找区域内的共性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找出两个区域共性的东西。21世纪教育网
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我国农业、:工业发达的地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和美国五大湖地区,都是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汽车等。
(5)比较区域的差异
不同的区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且区域的等级越高,差异就越大;反之差异就越小。
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尽管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原因不同,农作物种类、复种指数、工业部门等也不相同。
在历届高考中,考过日本和英国的比较,意大利和印度的比较,我国西部和美国西部的比较,也考过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和美国五大湖地区的比较,这说明区域差异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而只要从以上五个方面正确的去把握,就能比较好地解答这类题。
[例2] 下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剖析] 根据两图的经纬度位置,河流的流向,海陆轮廓、省区轮廓等信息,可判定A为印度德干高原,B为我国云贵高原,然后比较地形差异。两地气候差异,要从形成入手。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影响南亚、东南亚以及我国南方地区,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两地资源与工业部门的发展,要再现课本内容,A高原煤、铁资源丰富,故发展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丰富,又有充足的煤炭和水能资源,故应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和能源工业为主。B高原由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生活(污水)等造成水污染,再加上该区域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
[答案] (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A、B高原夏季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21世纪教育网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和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制造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4)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一定规律的,若不按此规律发展,就会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的顺利升级。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
工业发展初期:主导产业为轻工业,有积累资金、提高技术水平的作用。
工业发展中期:主导产业为重工业,加强工业基础建设,继续提高科技水平。
工业发展后期:主导产业为高科技工业,科技水平高,经济腾飞。21世纪教育网
例如:二战后的日本优先发展了食品、纺织等与人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部门,进行了资金的积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利用国际上石油价格便宜的优势进行产业升级,发展了重化工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在技术立国口号的指导下,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工业,而今的日本已成为一个世界经济的巨人。21世纪教育网
4.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影响
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水土流失是这里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如下:
5.图示长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注意:在上图中主要表示了长江洪水的人为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自然因素主要包括:①长江流经的大部分是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②上游、南北支流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
6.我国各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 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 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一
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季干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21世纪教育网 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式 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石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7.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独特的位置、土壤、气候、自然灾害等的相关性
自然要素 特性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特性 表现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细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很多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气候及降水 不均匀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频繁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8.区域开发和整治的两个启示
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开发经验对我国河流开发的启示
(1)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但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例如,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但是,现在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占可开发利用量的8.6%,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也很低。今后要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以满足国家对能源的需要。21世纪教育网
(2)综合治理、开发整个流域
我国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给进一步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造成了障碍。不过,我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如成立的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就是对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指挥机构。
2.鲁尔区经济振兴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启示21世纪教育网
纵观鲁尔区由繁荣到衰落再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对当前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与产生结构调整,特别是对一些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如辽中南重工业区更具有积极意义。加入WTO,与国际市场接轨后,我国的产业结构、生产与组织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减少损失,少走弯路,壮大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应结合我国工业地域类型,从区位角度进行分析,实施相应的整治措施。
易混易错储备>
1.正确判断区域位置
区域定位是解决区域地理特征问题的前提,若此问题解决,解题的错误几率也就减少了。现以中国为例来说明:21世纪教育网
(1)利用重要的经纬线作参照点,进行空间定位。
我国大体位于75° E一120° E之间(而美国大体位于75°W一120°W之间)。
90°E过天山东端及孟加拉湾,1000E过青海湖,110°E过海南岛,l20°E过北京以东、渤海、上海以西、台湾海峡西侧,20°N过海口,23°26′N靠近广州,30°N大致沿长江东部延伸,34°N大致为秦淮线,40°N过北京。
(2)根据突出的区域特征定位。
①突出的生态问题:如西南多滑坡、泥石流,黄土高原多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等。
②突出的气候特征:如吐鲁番夏季最热,青藏高原夏季是我国气温的低值区等。
③特有或驰名的动植物:如青稞、牦牛为青藏高原所特有。
④典型的土壤特征:如江南丘陵多红壤,四川盆地多紫色土。
⑤突出的地貌特征: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等。21世纪教育网
2.掌握区域特征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和范围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国境
地形和 地势 海拔较低,大部分在海拔1000 m以下,平原广阔;平原间多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以高原和高山、盆地地形为主 海拔高,内部高度有明显差异,中心地带较平坦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大于400 mm 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植被 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主导因素 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季风气候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随海拔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
生物 种类繁多 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 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
水文特征 以外流河为主,水源主要来自雨水补给;地下水丰富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多冰川和湖泊
农业活动方式 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温带草原)、灌溉农业21世纪教育网 畜牧业(高寒草原牧场)、河谷农业
教育和文化 发达 较滞后 很滞后
聚落 密集 较稀疏 很稀疏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经济地带 东部 中西部
主要特征和优势 最主要的工业区;主要农业基地;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科技文化水平高;城市分布最密 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牧区和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沿边贸易优势较大
主要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有些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江大河下游汛期防洪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运输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发展方向 发挥沿海优势,对内成为人才和信息基地,对外成为外贸、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改革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
(3)我国三大自然区农业自然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部季风区 ①热量资源充足,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均较丰富,平原丘陵广阔,热、水、土条件配合良好,极有利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发展。 ②跨纬度多,自然地带的多样性和地形、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③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④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北界大大向北推移,水稻、棉花种植均为世界最北。 ①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丘陵山地易受水土流失影响。②冬半年季风势力强大,冬季及春秋两季季风转换,此季节内,低温影响范围很广,使得越冬作物及多年生热带及亚热带作物种植北界远比欧洲、北美偏南。 ③广泛分布低产土壤,还有面积广大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21世纪教育网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①光、热条件较好,年总辐射量、日照时数普遍大于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极有利于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作物产量高;瓜果、甜菜糖分含量高。②土地广阔,广大的山麓平原只要有水灌溉就可成为良好的耕地。 ③有丰富的冰雪融水资源、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供农业利用。 ①气候干旱,绝大部分地方降水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②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③蒸发强烈,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十分普遍。④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受限制。 .
青藏高寒区 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13照时问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 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春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高寒牲畜。 ②绝大部分地方干旱,土壤质粗层薄。
3.区域差异的重要地理分界线21世纪教育网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①第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②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气候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②降水量与干湿区界线
a.800 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缘—秦岭—淮河。
b.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c.2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③热量界线:l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3)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南端接近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4)人口分布界线
黑河一腾冲一线。
4.对产业转移的类型和规律认识
(1)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2)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21世纪教育网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