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 搭配中的学问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 搭配中的学问 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8 16: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毅花 单位:雁塔区辛庄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有序地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内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既有直接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题,又有进行优化选择的拓展题,还有开拓思维的开放题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趣味题。力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自我介绍,引导有序。 讲述: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想、会说、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想让小朋友们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做一个特别的自我介绍,给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意让学生作自我介绍。(进行无序重复地介绍,学生有意见)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生:一组组,一排排…这样握就很有序,不重复也不会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 、不遗漏 ) 2、了解起点,揭示课题 讲述:这堂课我们就用有序、不重复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搭配) 提问:搭配你是怎么理解的?(词语搭配,颜色搭配,数字搭配,衣服搭配……) [设计意图:创设无序的让学生作自我介绍的情景切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有序、不重复的介绍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有序不重复的搭配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探究事物的搭配规律起着引领作用,这样的情景直奔主题目标,简洁、明了、有效。] 二、主动探究,获得方法。 1、动手尝试,感悟有序。
课件出示:早餐搭配(2种饮品:牛奶 、豆浆;3种主食:汉堡、油条、蛋糕)
⑴ 问:这些大家很熟悉吧,每天早晨我们每个人在上学、上班前都要吃早餐,其实,吃早餐中也有搭配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认为该怎样搭配?
⑵ 让大家就按照一饮品一主食的搭配,试一试独立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等方法记录下来,找出一共有几种搭配,注意你所记录的不仅自己要明白,大家也要能明白,简洁些,这样才会一目了然。
⑶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⑷ 集体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记录、汇报、交流,理解2种饮品与3种主食搭配共有六种,会用简洁的方法进行搭配,并感悟到搭配的有序性。] 2、总结方法,体验有序。
讲述:用“有序”这样的思维方法来搭配衣服,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出示衣服图片(三件上衣,四件下装):
⑴ 问:三件上衣,四件下装共有几种搭配?看谁思考的又快又正确?把你的思维过程,简单、明了的记录在作业纸上。
⑵ 教师收集材料,展示结果。学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结果。
⑶ 教师通过动态演示搭配过程,学生理解三件上衣、四条裙子搭配是三个四,列式:3×4=12
小结:数字大时,我们再用连线,表格等方法就非常的麻烦,我们用乘法计算很快就算出来了。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而又丰富的研究材料,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猜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并有理有据地表达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摆中感悟,连中体验、猜想中推理,交流中总结,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讲述:刚才小朋友们自己探究出一个规律:求两类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就来用一用这条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笑笑搭配路线:

[设计理念:挑战性的练习内容。把巩固知识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四.小结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你的感觉怎样?有点收获吧,把你的最大收获说一说。 五、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1、讲述: 古时候,齐国的齐威王和他的大将田忌,都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们约定要进行一次赛马比赛。于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比赛的第一场:齐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比,结果田忌输了。第二场齐王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比,结果田忌又输了。第三场齐王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比,田忌还是输了。田忌非常伤心。这时,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田忌的好朋友孙膑帮助田忌反败为胜! 小组讨论为田忌选择最有利的搭配方法如下图: 齐王 田忌 第一场 上————下(输) 第二场 中————上(赢) 第三场 下————中(赢) (结果田忌以2比1取胜) 师:1、为什么同样的马,同样的赛场,结果会截然不同呢?小朋友你们也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回家也试一试,你能找到取胜的规律吗?(课后去玩一玩,找一找)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动态的方式呈现赛马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比赛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适时提出用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又渗透了人文关怀。]
教师寄语:
教师送个学生3个字:读 书 好,让学生用三个字自由搭配组成一首读书歌:
读书好,读好书;
书好读,书读好;
好书读,好读书。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1、有效的情景还须有效的引导。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方法,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创设了一系列的教学情景,在学生动手记录、观察发现、讨论中寻找规律,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如:“自我介绍”是新朋友见面最常用的友好表达方式之一,学生有一定的经验,而无序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冲突,这时教师立即引导“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怎么样做才不会重复?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想出“有序”握手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导到有序思考来探究新知。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是以引导者的角色得以体现。 2、有了交流模式才能有序表达。 如何让学生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我们很多老师感到烦恼的,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又不是自己的学生,就更加难以把握,在本节课一到让学生自己表达思维过程的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就沉闷,后来教给了学生一些交流的方法。如:学生展示搭配结果时,学生说用这件上衣和这件裙子;那件上衣和那件裙子搭,总是辞不达意。这时经我引导:你的意思用(1)号上衣与每一条裙子搭配,(2号)上衣和每一条……是这样吗?有了这样的说话模式,学生就能用数学语言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孩子进行数学交流的环境和方法,才能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而且在一个交流策略被确认后,学生会认真地倾听、努力地尝试用明确、简洁、完整数学语言来表达,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多一份预设才能多一份生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也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课堂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倡导多一份预设,多一份生成,逐步实现变预设为生成,这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为注重动态生成,就无须课前预设了。在本节课中我体会到,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课中的有效生成与精彩。
如:在教学“2中饮品与3种主食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方法”?我预设时:想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本课他们虽学过,时间已经长了,可能都淡忘了,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有3、4、5、6种” 那么我就引导,到底有几种?小朋友们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可是,我这节课学生直接都说有6种,我就傻了,都知道了,怎么办呢?思考片刻,直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用简洁,明了的方法记录,自己要能看明白,大家也要能明白。这时,学生各种方法都出现了:有的用汉字一一对应的写,有的直接连线,有的学生无序的一一列举,还有的用数字来代替等。
是呀!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当我们在课前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出多层次,多板块的预案的前提下,在课堂中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才能应对自如,才有可能在开放的、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有效生成,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为了生成,为了精彩,在课前必须多一分预设。 4、开放的问题才有探索的空间 在《新课标》中特别倡导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给别人带来启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执笔:陈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