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4 认识面积 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24 认识面积 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8 18: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面积》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和直观推理等活动来帮助理解面积,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第一道例题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有让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究用不同方法进行面积比较。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直观教学,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自主探索出不同的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准备
一)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每天都要洗脸,现在用双手摸摸自己的脸,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
师:任何物体都有面,刚才我们摸到的这些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
师:你觉得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呢?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例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亲身感知,联系生活,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画一画,辨一辨,感知平面图形大小,总结面积定义。
课前让同学们画了一个喜欢的图形,拿出来说说你画的什么图形。
生:我画的是个五角星…….
师:像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你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板书)
师:不仅物体的表满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同桌比一比画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生:我画的三角形比他的圆形大……
师: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看书83页画出面积定义。(板书)
指名2个同学读定义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照这样,课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呢?
生: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学生自由举例,老师相机指导)
师:你画的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指(三角形的大小),
师:同桌两个比一比看谁画的图形的面积大。(学生自由举例,老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比较平面图形,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预习
1.课件出示课本练习P83比一比中的两个图形?
师: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呢?(学生众说纷纭,无法判断)
2.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学生开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交流小组活动中发现的方法。生生、师生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主探索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方法的的多样性,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反馈
?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老师口头表扬 2.在小组中组长评价 3.作业评价
八、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九.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无味。怎样把抽象变形象让孩子爱学呢?
咀嚼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认识物体表面先从物体下手,而物体又是在我们生活中和身边随处可见的,可有的物体并不是只有一个面,形状也各有不同,怎样才能对物体的表面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呢。我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物体所带来的不同的面,但是在试讲时,李老师一语道破了我的最大缺点,一口吃不成胖子,我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营养过剩反而不利于吸收。物体的表面是一个初步认识,不易讲的过深。
我重新设计从身边的物体感受它们的面,看似很简单明了的一句“物体表面”,放在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里却需要一个认知过程,所以通过摸不同物体的一个面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些叫做物体的表面,并为比较面的大小做好铺垫。
解决了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如何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个形象的认识呢,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平面图形有清晰地认识,于是我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喜欢的图形,从画的图形入手,让学生了解所画的图形就是平面图形,再通过同桌比较图形的大小为面积的定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次试讲下来,发现学生对面积的定义是理解了,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停留在谁的面大或哪个图形大,用不上“谁的面积大”。李老师指出学习了定义,应该有一个消化、替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
接下来的两个环节是学生自己探究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和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方法,在这一过程,我一直想着李老师常说的话,只有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再实践,才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完共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