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8、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借助计数器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具体感受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认识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认识千以内数的数位关系,会读千以内的数。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等方式培养学生数感,发展数学直观,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教学重点:建立计数单位“千”,会认读千以内的数。?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
教学过程:?
多角度猜一猜,初步感知?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数。请看,这里有许多小正方体,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个??电脑整理:将凌乱的小正方体堆成一个大长方体。现在再来猜一猜,有新的想法吗??学生随电脑同步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长条。板书:10个一是一个十。?学生随电脑同步数:一十一十地数,十个长条组成一板。板书:10个十是一个百。?学生随电脑同步数:一百一百地数,五板组成一个长方体。?
猜小猴表示五百的方法??电脑分步出示计数器表示五百的过程。?(教学思考: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和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借助计数器来认数学生是有经验的,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唤醒并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发他们进行自主迁移,并自然地将几何表征和算术表征有机结合。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目标指向十分明确:第一次猜散落的小正方体个数,学生虽有点盲目却饶有兴趣的参与其中,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在聚焦;第二次猜整理后的小正方体个数,有了从凌乱到整齐的对比,学生的猜已经变得有些理据,此时学生的经验被激活。随后与电脑同步数一数让这种经验直观而有序地呈现出来,从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再到一百一百地数学生的经验在自然生长,对千以内的数也有了初步感知;第三次猜小猴的做法,在小正方体个数由多变少的跳跃中,学生产生了对计数单位的强烈需求,计数器的引入水到渠成,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涌动。计数器逐步呈现的过程,帮助学生对已学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作了自然回顾,也为后面新计数单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对数的整体认识。)?
多形式数一数,逐步建构?
?拨一拨。?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五百二十三。?汇报拨的方法,相机说说它的组成。?
一边拨一边数。?教师拨学生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五百二十数到六百三十。?学生边拨边数:同桌两人为一组,一十一十地数,一位同学从六百三十数到七百二十,另一位同学从七百二十数到八百一十。?一个学生上台拨,其余学生数: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一十数到八百二十二。???
男女生比赛数:从九百零六数到九百九十九。?
认识一千?提问:同学们,九百九十九了,想一想,如果再添上1,该是多少了!?电脑演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再向百位进一,百位也满十要向千位进一。?提问:千位在哪里?一千表示多少?(板书: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思考: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由学生从已知出发,自己去建构而得。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认识千以内的数就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从中体会遇见问题、分析问题、努力寻求多种路径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乐趣。上述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同桌合作,个别展示,火车接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十进制位值结构的逐步理解,最终让学生产生了对新数位的强烈需求;“千位在哪儿呢?”的追问使学生对前后数位顺序的表述获得了统一,计数器自主完善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
多层次练一练,不断深化??
看一看。?巩固认识数的组成。?比较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数位上的大小。??
比一比。?森林里的数数比赛?顺着数:一十一十地数,接着四百七十再数五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接着四百九十七再数五个数。?倒着数:一十一十地倒着数,接着五百八十再数五个数;一个一个地倒着数,接着六百再数五个数。?
3.想一想?这是1根小棒,闭上眼睛想想,一千根这样的小棒捆成一捆是什么样子??师拿出捆好的一千根小棒和学生的手势比较。?换成粗一点的吸管,如果是一千根这样的吸管,又该是什么样子呢??电脑出示:一百元人民币?分别想一想:多少张一百元是一千元?多少张十元就是一千元呢?多少枚这样的硬币也是一千元呢??(教学思考: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水平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小学阶段学具的运用在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具象向抽象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使用的度要拿捏得当。在认数教学中,计数器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千以内数的组成,但这并非教学的最终落点。让学生抛开计数器,脱离直观的辅助也能认得准确,数得自如,做到心中有计数器,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提升,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上述教学中,“看一看”环节巩固了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数一数”环节进一步考量了学生数数的能力,“想一想”环节深度感知了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想象力,三个版块层次鲜明,随着计数器的从有到无,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学习热情逐步高涨,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