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模块质量监测
高三地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右图表示某地某日树影变化,F l表示当地日出时的树影,F2表示当地17时的树影,F l与F2等长。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此日的昼长是10小时
B.F l、F2与ON之间的夹角不相同
C.当树影朝向N时,北京时间是12点
D.该地此日的日出方向是东北
2.若该地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则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是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可能位于非洲西海岸
C.主要农业类烈是小麦种植业 D.此时节易受冷锋影响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比乙地易受泥石流的威胁
B.为避免泥石流危害,丙村可向西搬迁约1千米
C.丁地位于丙地的上游
D.该区域最高地点海拔不超过2400米
4.甲地能看到乙、丙、丁的哪几处
A.看到乙 B.只能看到丙 C.看到丙、丁 D.都能看到
读我国不同时期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图,回答5-7题
5.此时,甲图中上海的风向是
A.西南风 B.南风 C.偏北风丁 D.不确定
6.甲图此时, 上海至日本九州岛—线海域的大气:状况可能是
A.阴雨连绵 B.晴朗 C.大风 D.降温
7.乙图中,南疆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却比同—纬度的北京风力小,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距海远近 D.地形
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卞热岛效应现象。读右图回答8-9题
8.读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统计图,若纵坐标代表城
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
A.绿地面积 B.建筑物面积 C. 工业化程度 D.人口数量
9.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热岛效应观象的是
A.①③ B.②⑧ C.①④ D.②④
读1951—1999年全国林区、非林区年平均降水量线性趋势图,回答10—1l题。
10.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林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比非林区高
B.林区平均降水变率比非林区小,
C.非林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
D.全国降水有增加的趋势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森林的功能有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缓和降水变率
C.绿化环境,美化环境
D.防风固沙,保护环境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1 2—1 3题
12.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A.侧蚀作用明显 B.受断层的制约
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河流下腐蚀作用强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
D.该地区聚落沿洞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测
读江苏省
资本、劳动力
与技术创新对
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图,回答
14—1 5题。
14.关于江苏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紫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比较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
B.2001年,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相同
C.技术创新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屣贡献率比较小
D.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比较大,近年有上升趋势
15.今后江苏省要促进经济快速增增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加大劳动力投入数量 B.减少资本投入
C.加强技术创新 D.人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就业率
读我国台湾省部分出口产品比重示意图,回答16—1 7题。
16.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说明其在竞争中
丧失了
A.工资优势 B.市场优势
C.技术优势 D.信息优势
17.台湾部分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反映其工业转向
A.技术密集型 B.市场密集型
C.廉价劳动力密集型 D.原料密集型
读198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和外资直接投资累计量占世界比重变化图,回答1 8-19题。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比重都处于持续增长的状况
B.1992年前中国进出口量比重大于外资
在中国的投资量比重
C.外资直接投资在90年后增长较快
D.进出口总额增长一直大于投资量增长
19.外商在中国投资1990年后增长较快的原因,错误的是
A.中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
C.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降低 D.中国拥有比较广阔的市场
读世界某三地“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示意
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三地易发生地震的是
A. a B. bC C. ac D.ab
21.c可能位于下列哪个海域
A.非洲西海岸 B.英国西海岸
C.日本东海岸 D. 巴西东海岸
读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①为天山,回答22—23题。
22.对甲乙地形区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
B.乙地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
C.乙地形区东南边缘谷地发育以流水侵蚀为主
D.乙地形区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型
23.关于甲乙两地形区能源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甲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B. 乙地有丰富的地热利太阳能资源
C.乙地太阳能资源非常缺乏 D.甲地各种常规能源缺乏
24.读我国1997—2002年人口变化情况表,下列说法止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文化素质提高
B.此段时间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C.表中反映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D.表中数据反映中国未进入现代型国家行列
读我国某自然村四种农产品产值百分比的扇面示意图,回答25—26题。
25.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A.政策 B.市场 C.交通D.气候
26.该自然村可能位于哪个城市附近
A.杭州 B.哈尔滨 C.昆明D.西安
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家具等为主:而中期则以计算机外设部件为主,成为主导投资产业; 2000年,台资企业多项产品产销量名列世界前茅,如电源供应器、彩色显示器等产销量均居世界前三位。2000年以来,开始将笔记本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转移至大陆。读以上材料回答27—28题。
27.从产业部门上看,台湾省向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一高科技产业一资金密集型产业
B.高科技产业一资金密集型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一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资金密集型产业一高科技产业
28.关于台商向入陆投资的叙述, 正确的是
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和机会 ②不可能在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③产品销售方向完全以外销为主④随着台商往大陆投资增加,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⑤制造业赴大陆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读华北地区某地实测的海拔高度数据分布图,回答29-30题。
29.测量图中各地海拔高度所用最精准、便
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数字地球 D.地理信息系统
30.对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 甲>丙 D.坡度 甲>乙
C.气温 丙>丁 D.降水 乙>甲
山东省寿光市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地理
第Ⅱ卷(综合题55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计55分)
31、(9分)读我国西南地区N、M两城市的气候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M和N两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不同点。 (2分)
(2)1月M和N的气温日较差相差____℃,达到全年差异最大值。根据上述
材料分析1月M气温日较差大于N的原因。(5分)
(3)分析M、N两地5—10月降水多于1l—4月的原因。(2分)
32.(12分)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左图中夏季风的成因以及对该区域气候的影响 (4分)
(2)在右图中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风带分布示意图(用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2分)。
(3)左图甲乙两河流中,从源头到入海口流量经过明显的多→少→多变化的是____,并简要分析原因。(3分)
(4)左图甲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3分)
33.(11分)读某城市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2分)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布局的合
理性有哪些 (4分)
(3)F、G所示功能区中表示商业区的是___。(2分)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
是___地,原因有什么 (3分)
34.(13分)2006年夏季,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为挽回旱灾的部分经济损失,重庆市政府组织农民工赴新疆拾棉花。事实上,以前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甲乙两区域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2分)
(2)制约新疆棉花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最不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针对这—不利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2分)
(3)试分析重庆市农民工纷纷赴新疆摘棉花的社会经济原因 (3分)
(4)重庆某乡镇的小明打算先去成都与表哥汇合,再同去南疆摘棉花。按最近走法请你帮他选择经过的主要铁路线。(4分)
(5)乙图中①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为半固定沙丘而南侧的盆地中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2分)
35.(10分)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 2008年9月22 27甲,四川省先后有12市38个县(市)遭受暴雨袭击,其中多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峨眉山市日最大降水量达159.8毫米:北川县连续5天出现暴雨。地震灾区泥石流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对灾区的恢复重建十分不利。
(1)据材料一说出我国泥;石流灾害主要的集中分布区。(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四川灾区此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3)为减轻川滇山地的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应采取的措施。(4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