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
丞相权重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的苦恼主要有哪些方面?
相权过重;选官问题;监察官吏问题;地方管理问题。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汉 唐 宋 元
目录
CONTENTS
皇帝制度
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3.影响:
(1)君国关系:君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影响封建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
(2)君臣关系:“主仆关系”,不利于政治的良好发展。
帝王与宰相,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主角;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冲突的核心。历史上有明君贤相相互协作,共同开创盛世局面;当然也有皇帝与宰相之间矛盾重重的时候。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中朝人员:私臣、宦官、外戚
基本原则:以内制外
频繁更换丞相;让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主要决策,参议要政。
实行中外朝制度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
群相制,委员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事堂(议政)
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中国官制重大变革,标志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成熟)
设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
设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比较唐宋两代丞相权力的变化?宋代官制有什么影响?
秦:三公九卿制
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沿用宋制
纵观汉至元,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总趋势是怎样的?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概括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
1.起用身边亲信近臣,成立决策核心。
2.令多人共行“宰相”,相互牵制。
秦朝
唐朝
宋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特点:逐渐制度化 、专职化、体系化、约下不约上。
叁
概念释读:刺史制度
刺史职级仅为六百石官,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却是作为朝廷的正式代表,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和王国相,也可以监督诸王。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由此体现了小大相互制约、内外相互协调。
刺史职责: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
刺史特点:位低权重
评价:1、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
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十三州部)
阅读教材,完成下述表格内容
肆
时间 西周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到晚清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局限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世卿世禄:血缘
科举取士:才能
九品中正:门第
军功授爵:军功
察举征辟:孝廉
建立选官制度目的:吸纳人才充实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执政水平,巩固统治。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钻营请托,结党营私,任人唯亲
2)选拔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图
九品中正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中正”由士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评价: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后来就造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士族门阀选官扼杀真正的人才,最终走向没落。
肆
时间 西周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到晚清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标准
家族血缘
道德学问 德才门第 考试成绩
选拔方式
继承
官员举荐 中正定品 考试
局限
垄断封闭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没有体现民意 士族垄断 八股束缚
科举制实行的背景:
①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唐太宗:进士科
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内容
科举制不断完善。
强化殿试,严格考试,
由皇帝亲策,“天子门生”
进一步形成规范的
考试制度。更加注重
考试公平。八股取士。
科举制发展历程
科举制废除
明清科举概要
*
影响:
积极:
(1)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吸纳新生力量,为底层人才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2)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3)促成社会读书风气,营造尊师重教的传统,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稳固儒学的主流地位
(4)促进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5)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
(1)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的范畴,明清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摧残人才,培养人的奴性,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 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的手段,知识阶层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形成官本位社会,加强专制统治
(3) 后期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伍
古代地方制度
阅读教材,归纳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1.秦至宋:
州郡县三级(汉)
道、州、县(唐)
路、州、县(宋)(宋)
郡县两级(秦)
2.元朝:
3.明清:
省、府、县
省、道、府、县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1.设十个行中书省。
2.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
3.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4.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
2)、行省的主要职能
必须呈报中书省
需呈报枢密院
中央的诏旨
行省官员——觐见述职,受中央节制和监督
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见p16
民政事务
军政要务
赋税征收
调动军队
4)、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课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三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五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顶峰。
巩固训练:
1、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忘土;率土之滨,莫非忘臣”
B、“法令出一” C、 “别黑白而定一尊”
D、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2、下列官制或制度的变革直接有利于皇权加强的是:①西汉中朝的形成②西汉外朝的形成③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④宋朝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⑤元朝行省制度的形成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首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其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A
D
A
4.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 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C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坐而论政、立而论政、跪而论政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本课到此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一切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中央与地方关系
九品中正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中正”,士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
评价: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后来就造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选官扼杀真正的人才,最终走向没落。
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好多人都以为这是国家的象征。其实不然,华表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人有什么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等。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被从议事的地方搬到宫廷里去了,这样它的作用消失了。到宋以后,华表从宫廷里面又搬到宫廷外面去,一直沿袭到现在。
华表变迁反映什么趋势?
除监察制度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