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7 14: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背景、概况及影响。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情况,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4.认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
改革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背景时间
影响
目的383年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4世纪后期,氏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逐渐强盛起来,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地位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因果探源 ?北魏孝文帝
改革北魏孝文帝
改革
背景改革措施(1)政权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
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时间表现影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技术:少数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2)生活: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3)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
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巩固练习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反映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
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指的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DC巩固练习3.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
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少
数民族首领是( )
A.刘备
B.商鞅
C.孟获
D.北魏孝文帝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推广汉文化,不惜以彻底
清除本民族文化为代价,下列选项中属于“清除本
民族文化“措施的是( )①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②禁鲜卑语,改说汉话④改鲜卑姓为汉姓①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D巩固练习5.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带
来了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经济重心南移D课后活动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知识拓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