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四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文科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湘乡四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高三文科地理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2-24 20: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乡四中高三文科地理试题2009年12月22日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在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表1是提速动车组时刻表,据此回答1-2题
动车组车次
始发站
终点站
开车时间
终到时间
D21
北京
长春
07:15
13:31
D201
南昌
长沙
08:00
11:15
D584
宝鸡
西安
11:11
12:23
D776
深圳
广州
11:18
12:28
[
注:长春(43°53′N;125°20′E)? 长沙(28°11′N;113°00′E)
西安(34°15′N;108°55′E)? 广州(23°00′N;113°11′E)
1.乘坐表1中哪一车次的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
A.D21?????? B.D201????? C.D584????? D.D776
2.终点站四地中,属于我国暖温带的是
A.长春??????? B.长沙?????? C.西安????? D.广州
图1中曲线表示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3-5问题
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为
A.b??? B.(b+a)?
C.c?????? D.(a-c)
4.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有
①b的数值为23.5° ②该地为北半球 ③a与c的差值与b不相等 ④该地为南半球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5.若b、c的值(b>c)相差15°,则该地的纬度是
A. 22°N B. 58°N
C. 32°S D. 63°S
如右下图,大圆为晨昏圈,P点自转线速度为0,M点的纬度为70°,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完成6~8题。
6、若M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10°N,20°W) B.(30°N,160°E)
C.(20°S,20°W) D.(5°S,160°E)
7、若P为南极点,MQN为昏线,则北京此日的昼夜状况为( )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以上都有可能
8、一飞行器由M到Q沿虚线飞行,则( )
A.虚线是两地的最短距离 B.飞行方向保持不变
C.一定见到极昼现象 D.飞越太平洋上空
图2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冬至日,甲、乙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并观测到该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读图回答7-9题。
7.甲学生观测乙学生时(忽略身高),其仰角约为
A.20° B. 30° ?
C.40° ? D. 50°
8.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9.若P、M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该图的
比例尺约为
A.1:12500 B.1:25000 C.1:57600 D.1:28800
气压带、风带不仅随季节南北移动,而且影响某些气候的形成。读图4回答10-11题
10.下列四幅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中与杭州白昼时间最短的时刻相一致的是
A.?a? B. b? C. c?? D. d
11.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两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 D.热带季风气候
图5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12-13回答。
12.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3.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 D.城市热岛效应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A.?地形更崎岖?? B.气候更干旱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16—18题。
16.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7.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8.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天数之和称为历时。将一年内逐日平均水位按递减次序排列,以水位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标绘成的曲线,称为水位历时曲线。下图为某河流某水文观测站测得的水位过程线(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与水位历时曲线图(图9)。据此回答19~20题。

19.此河流的最主要补给水源是
A.雨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积雪冰川融水
20.图中曲线表示水位历时曲线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1.此河流水位高于58米时可通航.据图判断通航时间大约有
A.210天 B.240天 C.300天 D.366天
读图9,回答22-23题。[来源:雅创教育网
图9
22.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3.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表2。据此完成24-25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24.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25.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图14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图15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14
图15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 B.④——乙 C.⑥——丁 D.⑦——丙
(2)图14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 ;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 季。
(3)图14中,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气候类型④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4)若图14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 渔场,形成原因是 。
27.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图11“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
材料二: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5°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
依据图11判断,此时A城镇风向是 (单项选择)(2分)
A.西风 B.东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 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城镇规模最大的是 。(2分)
(3)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2分)
(4) 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回答:(6分)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目前利用方式是否合理? 。
理由是 。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
2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图16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材料二: 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较耕地面积减少越快,农业劳动力效益增幅就越高,反之则低。图17是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收益变化图。
材料三: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域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比重。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域的农业在沿海具有比较优势,农业优势指数<1反映该省域农业在沿海不具比较优势,其值越高反映了本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
图18 1978~2005年沿海地区省域农业优势指数
(1)试描述1978-2005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3分)
(2)我国沿海地区农业贡献能力最强的省域是 ,请分析其原因。(5分)
3)从1978-1984年,按照农业优势指数,大致可以将沿海省域分为三类:(3分)
类型
农业显著优势类
(优势指数≥2)
不具优势类
(优势指数≤0.5)
中等优势类
(0.5<优势指数>2
省域
(4)自1990年以来,沿海各省域劳动力效益变化最小且农业优势指数下降到1.0以下的省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5)针对以上情况,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村应该( )(多项选择)(3分)
A.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B.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
C.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生产力
D.实现农业产业化
E.积极推进城市化
29.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下图为某地区“大陆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大陆度”是表示大陆对各地气候形成影响程度的指数。其公式为:
D=1.7×ΔT/sinΦ-20.4
(式中D为大陆度,ΔT为气温年较差,Φ为纬度)。
材料二:下又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统计数据。
漠河
哈尔滨
北京
上海
广州
西沙
最热月平均气温
18.4
22.7
26.0
27.9
28.3
28.9
最冷月平均气温
-30.6
-19.7
-4.7
3.3
13.4
22.8
气温年较差
49.0
42.4
30.7
24.6
14.9
6.1
材料三:cos59o=0.515
(1)若图中O点位于某大陆的中心,导致A、B、C三地大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南半球D地的大陆度比F地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若圆心O点位于大洋中,则图中大陆度最大的点是 。(2分) 
(3)上海的大陆度约为 ,北京、上海、兰州三地比较,大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四川盆地的大陆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 。(3分)
(4)简述我国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2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人下表中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B
A
B
C
B
D
B
C
B
B
D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A
B
A
A
B
A
A
C
B
D
D
B
26题.(12分)
⑴C(2分) ⑵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 (4分)
⑶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或答副高与信风、或答副高或信风)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3分)
⑷北海道(1分) 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2分)
27题(12分)
(1)C ; (2分)
(2)D;A; (2分)
(3)A; 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2分)
(4)①不合理(2分);山地坡陡,开垦耕地易导致水土流失(2分)
②E;RS(遥感)(各1分)
28 题。(16分)
(1)1978-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围绕50%上下波动,第三产业比重相应上升(3分)
(2)海南省(1分) ①现代高效农业地位显现;②气候高温多雨、生长期长;③运输条件的改善(任选2点) (4分)
(3)琼 京、津、沪 闽、浙、苏、粤、鲁、冀(3分,每空1分,答错1个不给分)
(4)广东(1分) 耕地面积减少较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越快(2分)
(5)ACD(2分)(选对两个得1分,只选对一个或错选皆不得分)
29题(10分)
(1)距海远近不同 大 距大陆中心越近,受大陆影响越大。(3分)
(2)CF(各1分 共2分)
(3)60.8 兰州>北京>上海 大 (3分)
(4)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南方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