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科学测量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度。
2.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
难点:长度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用具
刻度尺、课本、练习本、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
【教学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识探究】我们的视觉可靠吗、【活动设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活动设计】估测自己身高、【知识解析】国际单位制等。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长短”“大小”,比如,我们说筷子长,勺子短;黑板长,直尺短;操场大,教室小;鼻子大,眼睛小。关于一些物体的大小长短,你们能区分开吗?
【知识探究】我们的视觉可靠吗。
(此图为【知识探究】我们的视觉可靠吗h5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
通过这个交互操作发现我们的视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长短、距离的远近,光靠我们的“火眼金睛”是不行的,那怎么办呢?
【新知讲解】
(一)长度的单位
要想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需要用到测量工具——刻度尺。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里的刻度尺,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总结:这些刻度尺的长短不一、外形各异,但是它们上面都标有长度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做出规定: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内所经路程的长度定义为1m。
让学生说出他们已知的其他长度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除了这些长度单位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到的单位,比如要测量铁路线的长度就需要更大的单位千米(km),测量比较微小的物体尺度要用到微米(μm)和纳米(nm)。
总结,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让学生回忆已知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部分长度单位的换算
1 km=1 000 m=103 m
1 mm=0.001 m=10-3 m
1 dm=0.1 m=10-1 m
1 μm=0.000 001 m=10-6 m
1 cm=0.01 m=10-2 m
1 nm=0.000 000 001 m=10-9 m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工具
同学们手里的测量工具有尺子和三角板,大家还见过其他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吗?还有卷尺、皮尺、米尺。
人们为了准确测量长度,设计、制造出了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就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还有更精密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长度的测量
同学们很小就开始使用刻度尺了,大家观察过自己的刻度尺上面都有什么吗?
引导学生观察手头的刻度尺,并回答(有刻度,有单位,有数字)。
引导学生找到零刻度线的位置,看看是否有磨损。尺面上的单位是什么?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大?
零刻度线的位置,也就是起始刻度线。测量的时候,如果零刻度线已经磨损,可以选用一个完好的整刻度线开始测量。
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值叫它的量程,指测量的范围。
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叫它的分度值,它是测量精确程度的决定因素,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
强调:以后我们在使用任何有刻度的测量工具和仪器之前,都应该首先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我们在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前先了解一下注意事项,先来看一个视频。
【教学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mp4)
第一: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第二: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正对刻度线。第三: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学生用正确的使用方法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教师查看并指正。
3.特殊长度的测量
(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讨论测量硬币的方法。教师总结。
(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一页纸的厚度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教师总结。
(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建议使用h5资源【知识探究】长度测量
(此图为h5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知识探究】长度测量举例)
4.长度的估测
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粗略的方法来测量长度,你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吗?
【活动设计】估测自己身高。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中用刻度尺度测A、B两个木块的长度,其中对_____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块的长度是_____cm。
答案:B 3.60 cm
解析:B紧贴刻度尺的刻度线,而A没有,因此对B的测量是正确的,B木块的长度是3.60 cm。
例2.(多选)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答案:AC
解析:A.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A选项中必须从0刻线量起,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B.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符合读数时视线的要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根据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线来读取数据是错误的,符合题意。D.符合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的要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掌握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道身体的一些部位可以作为尺,来估测物体的长度。
七、板书设计
第4节 科学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米。
2.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长度的测量
1.使用前:看清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
3.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要估读,记录数值和单位。
第4节 科学测量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量筒(杯)的正确使用方法。
2.学会量筒(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会用量筒和量杯测液体的体积。
难点: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或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三、教学用具
刻度尺、量筒、量杯、水、石块、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
【知识探究】长度测量、【活动设计】估测自己身高、【活动设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学习了长度测量以后,有没有办法测量一个立方体的体积?
新知讲解
(一)体积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较小的体积单位还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 L)。
1 m3=1000L;1mL=1cm3 ; 1L=1dm3 ; 1L=1000mL。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只要测量出它的长、宽、高,根据体积公式,便可求出它们的体积。
对于液体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怎么测量体积呢?
(二)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观察:量筒的量程、分度值、单位。
量程:常用100 mL,200 mL
分度: 1 mL, 2 mL,5 mL
单位: 毫升 (mL)
1 mL = 1 cm3
2.使用量筒和量杯测液体体积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用量筒和量杯配制溶液或做化学反应实验。(2)不能用量筒和量杯来加热液体,也不能用来装热溶液,以免炸裂。(3)量取液体时应该在室温下进行。
3.正确使用量筒
(1)会选 任何一只量筒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要能根据被测量的量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
(2)会放 使用量筒测量时,量筒要平稳地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3)会看 读取量筒的数据时,若液面是凹液面,视线应以凹液面底部为准;若液面是凸液面,视线应以凸液面顶部为准。
(4)会读 要会根据量筒刻度的分度值读出准确值,同时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量筒的使用.mp4
(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量筒的使用.mp4)
思考:仰视或俯视液面,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仰视液面会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液面会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小组讨论:你是如何测量密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的不规则固体体积的?
分析:(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液面的刻度值V1。
(2)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筒中液体内,此时水不溢出,正确读出此时液面的刻度值V2。
(3)算出被测量物体的体积为V=V2-V1。
(4)再重复前面的步骤操作两次,三次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
(5)更换物体继续测量。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mL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归纳提升:当被测的不规则物体的密度比水小或物体易吸水时,可以采用“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 dm3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 dm3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 dm3-容器中沙的体积。
六、板书设计
第4节 科学测量
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
测量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测出边长,根据体积公式计算。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量筒(量杯)
会选
会放
会看
会读
第4节 科学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凭感觉判断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
2.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刻度的标画方法
3.知道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了解温度计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4.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点难点:
重点: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难点: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读数。
课前准备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二、新知讲解
1. 温度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
步骤2:将左右手食指同时浸入温水杯中?再说出此时的感觉。
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
2.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出示实物(图片)观察温度计。
总结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实物或多媒体素材观察)
3. 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或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mp4
(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mp4)
4. 摄氏温度:字母℃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低于0℃用负数表示。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例:37℃读作 ;-45℃读作 ; 0℃读作 。
归纳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
(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多媒体出示:判断对错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
(1)第一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
(2)第二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侧壁。
(3)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4)第四个图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5)第五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6)第七个图中间一个是对的,上下两个可能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讨论后共同归纳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图片,思考问题。
多媒体出示:体温计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甩?
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
(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
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
项目
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构造
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单位
摄氏度
三种温度计的不同点
项目
实验室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测量范围
-20~110 ℃
35~42 ℃
-25~50 ℃
分度值
1 ℃
0.1 ℃
1 ℃
用途
实验用
测体温
测气温
构造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玻璃泡内的液体
煤油
水银
酒精
6.典例精析
例1.-20℃的正确读法是( )
A.负20摄氏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摄氏度
答案:AD
例2.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温度高 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二者温度相同 D.无法比较
答案:C
例3.某同学测得沸水的温度只有92℃,失误较多,但下列操作中不可能产生这一失误的原因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跟沸水没有长时间接触就读数
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沸水中
C.将温度计从沸水中取出读数
D.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沸水中读数
答案:D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明确使用液体温度计应注意的问题:1.使用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弄清所选温度计的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要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板书设计
第4节 科学测量
第3课时
温度的测量
温度
温度计:测温原理——热胀冷缩
使用方法:
3.摄氏温度
4.体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