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连加、连减 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连加、连减 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9 11: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连加、连减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并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节数
1
一、情境导入
1、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6+35 72+19 83-77 66-18
【活动形式】2人一组,互说自己的想法以及算理,然后全班汇报。
2、师:又到了丰收的季节,我们一起去帮农民伯伯手南瓜吧?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大家分成三组,咱们来比赛!
(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连加、连减。
二、探究新知
(一)连加教学
1、白板课件出示: 27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讨论: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交流并总结。
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连减教学
1、交流: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交流: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分层训练 巩固应用
1、一本故事书共有64页,小明第一天看了14页,第二天看了17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2、图书馆3月借出图书26本,4月借出37本,5月借出34本。3个月图书馆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图书?
【活动形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四、拓展延伸 升华提高
尝试列竖式计算。
68-25+28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连加、连减
例1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28+34+22=84 (个)
2 8 6 2
+ 3 4 +2 2
6 2 8 4

简便写法: 2 8 2 8
+ 3 4 3 4
6 2 +2 2
+ 2 2 8 4
8 4
例2 84-40-26=
8 4 4 4
- 4 0 -2 6
4 4 ( )
教 学 反 思
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竖式的三种写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无疑会有优劣之分。这时教师要有优化的意识,又要意识到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考比较,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例1时,我不曾多说什么,只是让学生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去思考优劣。“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句话体现我对学生的尊重,这句话体现我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而发自内心的选择出最佳方法。
连加连减的竖式,是在加法竖式和减法竖式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而这样的计算课型,我们的目标是精讲多练。大量的练习,会产生枯燥的感觉。于是如何创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了尤为重要的问题。这节题中,例1的教学,是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在讲解完例1后,我就表扬学生在老师还没有教的情况,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十分厉害。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是否在没有看书的情况下完成,给自己画星星。
为了巩固加法连加的竖式,之后的一道练习,我就不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还提出了书写美观,格式规范的要求。并要求书写正确、美观的给两颗星,只是正确的得1颗星。例2是减法竖式的教学,学生将加法的经验迁移到减法,我就表扬学生能举一反三,给速度快的学生加2颗星,其余加一颗星。看来都没有难住你们,现在老师要提高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一句简单的话,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此时课堂的气氛也到达高潮。学生个个埋头苦干,奋笔疾书。校对了答案后,引出有一学生,把可以口算的进行了口算,省略了竖式。这个引起大家的思考,得到结论,动笔之前要先观察,能口算的步骤用口算。接下来一题,学生纷纷学着,使用了口算的简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