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INCLUDEPICTURE"教学分析.TIF" INCLUDEPICTURE "F:\\7.15\\九人历(上)教案\\教学分析.TIF" \* MERGEFORMATINET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世界地图,找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了解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它们与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法特点】
1.讨论法。2.材料分析法。3.合作探究法。
INCLUDEPICTURE"教学过程.TIF" INCLUDEPICTURE "F:\\7.15\\九人历(上)教案\\教学过程.TIF" \* MERGEFORMATINET
一、导入新课
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由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在。美丽的空中花园和璀璨的两河流域文明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2课,去追寻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经的辉煌。
二、课堂活动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古代两河流域图”,尝试找到和回答两河及两河流域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阅读地图,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指“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材料展示】
材料一 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小麦一年两熟,此后还可以长出很好的养羊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繁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有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出问题】通过材料可知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两河洪水泛滥,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甚至灾难。也给人们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还带来了能建筑房屋的材料,使其成为了一个适合定居生活的地方。
【教师点拨】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什么时候,就看国家建立于什么时候。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古代两河流域在什么时候出现国家的?那时候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特征?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约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
【图片展示】“楔形文字图”
要求学生观察楔形文字,体会楔形文字的形状特点。
【教师讲解】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最迟从大约公元前3100年起,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了。楔形文字的创造和地理环境也有关系,两河流域是不出产造纸原料的,所以苏美尔人最初都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后来才逐渐转化为以削尖的芦苇秆、木棒或骨棒作为书写工具,以半湿的黏土泥版为书写材料,把字压刻在泥版上之后,再经过太阳光照射或以火烘干,以便于保存和移动,我们知道两河流域气候干燥,本来就很适合泥版干燥。因压刻在泥版上的文字笔画形似楔形,所以叫楔形文字。一旦楔形成为文字的标准字形之后,再在石头上刻写时也同样依此形状而行。
教师强调: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它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两河流域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学生回答: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等。
(二)古巴比伦王国
【提出问题】汉谟拉比统治时期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学生回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对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要求学生欣赏教材中《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石柱的局部图。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通过观察这幅浮雕,看看它要说明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古人对于现实中无法抗争和了解的内容都会产生恐惧,才会产生原始宗教和神话,汉谟拉比为了表明法律的合法性,就用这幅图说明法典的法理依据是君权神授,这样会让法典更具权威性,让人们更利于遵守。
【教师引导】石碑的下半段,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法典的内容,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3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材料展示】
19.倘若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捕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25.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196.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
198.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或打断他的骨头,该凶犯应赔偿一米纳白银。
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丰赔偿。
——《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提出问题】从材料中,你能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点拨:材料中反映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奴隶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问题思考】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学习,你认为制定这部法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INCLUDEPICTURE"板书设计.TIF" INCLUDEPICTURE "F:\\7.15\\九人历(上)教案\\板书设计.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教学反思.TIF" INCLUDEPICTURE "F:\\7.15\\九人历(上)教案\\教学反思.TIF" \* MERGEFORMATINET
两河流域是当今国际问题的热点,尤其是叙利亚问题更是大国博弈的焦点。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感知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并按照时间顺序,引导学生探究两河流域的重大事件,并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条文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所在,学会正确地评价《汉谟拉比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