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白砂糖的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
(1)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实验,发现食盐和白砂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科学态度: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能力的问题。
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或白砂糖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食盐、白砂糖、水、塑料杯、搅拌棒、课件
学具准备:食盐、白砂糖、水、塑料杯、搅拌棒、《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教师向杯中加入一份食盐,搅拌,发现水中的食盐会溶解。教师再向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食盐继续溶解。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加入食盐,食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
学生思考问题进行推测并说出依据。
开展预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食盐和白砂糖都能够在水中溶解。那么在一杯30毫升的常温水中,食盐能溶解多少?白砂糖又能溶解多少?谁会溶解的更多?
作出猜测: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推测:在30毫升水中,①食盐或白砂糖溶解的量是一样的;②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大;③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小。
交流总结:我们把一种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量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通过交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食盐能溶解的更多,也就是说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较强。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该怎么来验证?
制订计划:(1)请小组讨论一分钟,如何公平地比较食盐和白砂糖的溶解能力?(提示:水的用量,每次加入食盐或白砂糖的量,观察要点)
(2)思考问题:
①什么时候可以加入第二份食盐(白砂糖)?(加入第一份搅拌至杯壁和杯底没有食盐(白砂糖),完全溶解)
②什么时候停止加入食盐(白砂糖)?(搅拌至食盐(白砂糖)不再溶解的时候。)
③如果第六份食盐无法溶解,请问算溶解了多少份食盐?(五份)
学生观看操作视频
温馨提示:
①小组合作,相互关注,及时记录(展示学生活动手册中的记录单)。
②搅拌时注意搅拌棒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
③最后加入的没有完全溶解的那一份食盐(白砂糖)不算入总量内。
④实验结束后,请及时整理材料。
搜集证据: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得出结论:
交流:各小组汇报在30毫升水中溶解食盐或白砂糖的总量。分析数据比较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更强?
小结: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或白砂糖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但是白砂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分析:关注异常数据,师生分析讨论数据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每一份食盐(白砂糖)的量不完全相等;观察时,没有完全溶解完就加入下一份食盐(白砂糖)等。
拓展延伸
拓展:食盐(白砂糖)还能从盐水(糖水)中分离出来吗?
(提醒学生课后将溶液收集好,以备下一节课的实验使用。)
【板书设计】
10 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
组别 溶解食盐的总量/克 溶解白砂糖的总量/克
1
2
3
4
5
6
7
8
平均值
结论:在一定量的水中,( )溶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