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会考地理试题(a类)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忻州市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会考地理试题(a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3-01 20: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忻州市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会考试题
高 一 地 理(A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会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
2.请把所有答案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忻州和昆明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昆明大于忻州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昆明小于忻州
3.下列四幅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能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A        B.B        C.C       D.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每天都与旭日同升,在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A.北京时间 6 点 B.北京的地方时 6 点 [21世纪教育网]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 22 点 D.此时东京时间为 7 点
5.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在我们祖国60周年庆贺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区域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A.直射点位于①-②之间,并向北移动
B.直射点位于②-③之间,并向北移动
C.直射点位于③-④之间,并向南移动
D.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并向南移动
6.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D.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7.右图为“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ABCD表示风向,其中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A       B.B
C.C       D.D
8.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9.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10.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右面A B两幅图,回答 12~13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图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B.A图控制下一定是狂风暴雨天气
C.B图中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D.A图中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图所示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形成台风或飓风
B.长江中下游地区受A天气系统控制时形成伏旱天气
C.南亚盛行东北季风时,夏威夷群岛受 B天气系统控制
D.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就是受到B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的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A.①环节 B.④环节
C.⑤环节 D.⑦环节
15.“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 D.蒸发
17.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沉积岩,则①表示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
18.下列关于三大类岩石转化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岩浆岩、沉积岩转化为岩浆,必须先转变为变质岩
B.沉积岩、变质岩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C.地壳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D.地壳物质循环只能反映出内力作用过程
19.右图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
A.海浪侵蚀 B.地壳下降
C.泥沙沉积 D.海平面上升
20.下列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角峰 B.沙丘
C.三角洲 D.熔岩高原
21.关于地质构造或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庐山、泰山等是内力作用使岩层褶皱隆起形成的
B.流水作用使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深厚广大
C.地下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等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D.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形成
2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原因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3.右图中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某地理考察队沿AB一线对澳大利亚大陆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4~25题。
24. 沿AB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这反映了自然带
A.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5.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地形
二、综合题:共四道小题,共50分
26.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EF线的名称叫_____。(晨线、昏线)。
(2)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_。
(3)此时此刻,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等于0°的是___________。
(4)此时此刻, 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点。
(5)图中A、C、D三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27.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字母E、F 表示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中海气候是在气压带和风带_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其气候特点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3)若该图表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写出字母B表示的风带的名称___________。
28.右图为冷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锋面过境时往往有降水天气。冷锋形成的降水,主要降在__________(暖气团、冷气团)一侧,暖锋形成的降水,主要降在__________(暖气团、冷气团)一侧。
(2)冷锋过境后,当地气温将__________(上升、下降)。暖锋过境后,当地气压将__________(上升、下降)。
(3)在图下的锋线上,绘出冷锋符号。
29.读南太平洋洋流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B洋流的名称__________。
(2)图中A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3)图中四支洋流中,形成世界著名渔场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该渔场的名称叫__________。
(4)有人说:在巴西东部的海上投一只漂流瓶,一段时间后,可能在秘鲁沿海捡到。你认为她的说法可信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0.阅读材料并分析以下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整体性”框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地理要素如图所示。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牵一发”是指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