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
教学内容
课本34页单元主题图、35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口算方法和渗透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会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不同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超市情景图。
师告诉学生在这幅图中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师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
师进行质疑:用我们原来学习的20以内的加减法能不能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小结: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研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最基础的知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开始研究。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
设计意图: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入课题,让学生从所发现的数学信息里面,列出数学算式后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知识有所不同,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情景图教学例1
(1)求一共有多少盒
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小朋友在商店购买铅笔,售货员说:“左边有4盒,右边有2盒”。可以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铅笔?)
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列式为:4+2=6(盒)
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会说“4和2合在一起是6,所以4+2=6。”
设计意图:加法的算理是学生在一年级接触加法时就已经理解了,只要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计算。所以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会说“4和2合在一起是6,所以4+2=6。”
师让生用小棒摆出4盒铅笔加2盒铅笔等于6盒铅笔。(用一捆小棒表示一盒铅笔)
(2)求一共有多少支
学生摆后在多媒体上展示后,师提醒学生售货员叔叔说“每盒10支”后再次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知道:这道题由于已知条件的变化引起了问题的变化。现在不是让你求一共有多少盒,而是求一共有多少支?计量单位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盒”变成了“支”让学生列出算式。
预设:1盒10支,4盒就是40支,2盒就是20支。因此列式为:40+20
师提醒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探究40+20的计算方法。
探究算理
生在组内探究40+20的计算方法。
预设1:学生用一捆一捆地数的方法,从40数起,50,60,所以40+20=60。
当学生出现第一种算法后,可以质疑:用数小棒的方法算出了40+20=60,但是每一次都来数小棒方便吗?让学生明白用数的方法比较麻烦,你能不数小棒,直接想40+20怎样算吗?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来,师则作进一步的启发。
预设2:4个十加2个十得6个十,所以40+20=60。
板书: 4盒 + 2盒 = 6盒
让学生说出:4盒就是4个10支,2盒就是2个10支,6盒就是6个10支。
板书:4个10支 + 2个10支 = 6个10支
师指导学生对照上面的算式说出4个十+2个十=6个十
同时板书:4个十+2个十=6个十
师提示:想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能计算40+20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所以40+20=60。
比较4+2和40+20
师提醒学生比较一下,4+2和40+20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理解不管是计算4+2还是算40+20,都要想4+2=6,不同的是4+2是4个一加2个一等于6个一,而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
板书:40 + 20 = 60
小结
在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实际上是在想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只是把它们的计数单位(十)加在后面。
练一练
30+40 60+20 20+70
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教学例2
(1)根据情景图列式
师提示学生:在例1中研究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先来看情景图。出示例2情景图
师让学生说出你发现了那些信息?根据自己所发现的信息提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情景图找出里面的信息,然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预设:还剩多少支铅笔?
师让学生说出算式:60-10
师板书:60-10
(2)探究算理
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有了先前加法的经验,学生可能很快地想到刚才类似的方法,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抽学生汇报交流,最后进行算法优化。
预设1:6捆小棒去掉1捆,还剩下5捆,也就是50;
预设2:6个十减去1个十得5个十,就是50;从60起一十一十地倒着数;
预设3:用加法10+50=60来想60-10=50。
师引导学生用想一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来计算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和想加法算减法这两种计算方法。
(3)小结
可以想一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来计算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减法。
练习
90-40=
说出计算方法。
巩固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想一想、算一算
设计意图:将这两道题设为巩固新知的练习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算理。
达标反馈
1、看图列式并计算。
( )+( )=( )
( )-( )=( )
( )-( )=( )
算一算、并说一下是怎么算的?
3+5= 7+2= 4+5= 1+7=
30+50= 70+20= 40+50= 10+70=
口算
10+50= 30+20= 30+40= 70-20= 90-50= 50-40= 20+10= 70-40= 70-60= 80-30= 90-20= 20+50= 10+80= 70-50= 40+50= 10+60=
在○里填上>、<或=。
40+50○60 90-20○80 40○80-40 10+40○60
40+20○30+40 60+30○30+60 50-30○40+10 30+10○80-30
答案:
1、40+20=60 60-40=20 60-20=40
2、8 9 9 8 80 90 90 80
3、60 50 70 50 40 10 30 10 50 70 70 90 20 90
> < =<<=<<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不拘一格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
1、口算
2、连一连
看图列算式
夺红旗
实践应用
答案:
1、90 70 10 40 40 60 30 40 80 30 30 30
2、
3、40+10=50 40+30=70
4、70 0 50 50 90 40 10 40
(1)50+30=80(元)(2)90-80=10(元)(3)答案不唯一。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盒 + 2盒 = 6盒
4个10支 + 2个10支 = 6个10支
4个十 + 2个十 = 6个十
40 + 20 = 60
60-10=50(支)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生:4个十加2个十得6个十,所以40+20=60。
板书: 4盒 + 2盒 = 6盒
生:4盒就是4个10支,2盒就是2个10支,6盒就是6个10支。
师板书:4个10支 + 2个10支 = 6个10支
生:4个十+2个十=6个十
同时板书:4个十+2个十=6个十
师 :想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能计算40+20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所以40+20=60。
师:我们比较一下比较4+2和40+20。4+2和40+20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 同?
师:计算4+2还是算40+20,都要想4+2=6,不同的是4+2是4个一加2个一等于6个一,而4个十加2个十等于6个十。
板书:40 + 20 = 60
教学资源
100以内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口算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做对了_____题(共50题)
1) 0+70= 2) 40+40= 3) 10+90= 4) 60+40= 5) 30+60=
6) 80+20= 7) 60+10= 8) 40+30= 9) 40+50= 10) 50+40=
11) 70+30= 12) 40+40= 13) 40+30= 14) 30+40= 15) 60+30=
16) 10+20= 17) 10+20= 18) 40+40= 19) 40+40= 20) 20+10=
21) 20+80= 22) 50+40= 23) 40+40= 24) 50+30= 25) 20+10=
26) 70+20= 27) 20+80= 28) 90+0= 29) 10+20= 30) 40+40=
31) 20+70= 32) 70+20= 33) 30+70= 34) 10+70= 35) 60+30=
36) 30+70= 37) 70+30= 38) 50+40= 39) 30+10= 40) 80+10=
41) 40+50= 42) 10+80= 43) 20+70= 44) 20+80= 45) 70+20=
46) 50+30= 47) 30+50= 48) 40+50= 49) 20+40= 50) 40+30
资料链接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应该指明的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之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对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四)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和利用无意哀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等。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①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用。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映象,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 ②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2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
教学内容
课本36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在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的基础上,再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可通过图示或摆直观学具来达到形象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用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交流和比较,掌握最优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让学生根据这幅图片说一说。
预设:圆柱比星星多,星星比圆柱少。
师小结:当两种图形不一样多时,我们可以说多的图形比少的图形多,也可以说少的图形比多的图形少。
设计意图:根据这幅图片对“比多、比少”的概念进行回忆,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让学生根据一年级上册所学的知识列一道减法算式。9-6=3
(导语)这道题是一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探究新知:
出示例3
(1)探究列式方法
师说明:每盒乒乓球有10个。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这两条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可能提出:1、黄色乒乓球和红色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2、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3、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
让学生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并确说出算理。
师让学生解决第2个问题,让学生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利用小棒模拟乒乓球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要抽象出“谁比谁多多少”或“谁比谁少多少”的数量关系有一定难度,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突破理解难点。
师引导:不管是求“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还是求“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都是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这两个问题虽然提法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比较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出示图片。从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把多的黄乒乓球分成两个部分,使它的一部分与红乒乓球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红乒乓球多的黄乒乓球。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利用一对一的比较方法,可以很快找到哪一部分是与红乒乓球同样多的部分,哪一部分是比红乒乓球多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指出黄球比白球多的部分。
让学生列出算式:40-30
师告诉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把多的数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少的数量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比少的数量多的部分。这种思路实际上就是采用了“抵消”的方法,用黄乒乓球“抵消”与红乒乓球同样多的部分,就是黄乒乓球比红乒乓球多的部分。这种“抵消”的思路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应该用减法表示。也就是从40中“抵消”30。
探究算理
师让学生试算:40-30.
根据上节课的经验,学生可能想到:4个10减去3个十,还剩1个十,就是40-30=10。
师小结算理。
设计意图:有上一节课的基础算理在这节课中,并不是难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因此难点也是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应用。因此这个环节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解决。
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在这节课中利用直观的操作和学具,让学生再次理解为什么求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达标反馈
列式计算
列式:( )-( )=( )(盒)
2、想一想、填一填。
看图写算式
答案:1、30-20=10(盒)2、30-20=10(颗) 3、(1)40-20=20(棵) 40+20=60(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不拘一格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
妈妈拿50元去超市买鸡蛋,花了30元,售货员应找回多少元?
小明有红色彩笔10支,绿色彩笔20支,
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3、小华拿50元买了一箱矿泉水后还剩多少元?
小红做了60朵纸花,小清做了20朵,小红比小清多做多少朵?
跳绳比赛中小林跳了40下,小明跳了60下,小林比小明少跳了多少下?
小松鼠采松果,哥哥采了40个,弟弟采了20个,哥哥比弟弟多采多少个?
公园里有月季花50盆,玫瑰花60盆,月季花比玫瑰花少多少盆?
一袋大米要60元,一瓶食用油要50元,大米比食用油贵多少元?
答案:
1、50-30=20(元)2、小明一共买了多少支?10+20=30(支)(答案不唯一)3、50-20=30(元)4、60-20=40(朵)5、60-40=20(下)6、40-20=20(个)7、60-50=10(盆)8、60-50=10(元)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
比多 比少
4.3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这节课借助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知识基础,利用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算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
难点: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师用计数器
学生准备: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出示一组口算题
30+20= 40+30= 70-50= 40+50= 90-70= 80-70=
让学生口算之后说出算理。
师出示:23+3
让学生观察和我们口算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讨论
师点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关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题目。出示情景图。
设计意图:这种导课方法,直接明了的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的,使学生能抓住重点。
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看图列算式
师和学生交谈:中秋节到了,小明的妈妈给奶奶买了一些月饼。小明要想吃到月饼,必须解决奶奶提出的问题:“每盒月饼10个,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同学们为了让小明赶快吃上月饼,我们帮一帮小明好吗?
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
23 3
师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样列式。
23 + 3
师让学生思考列成23+3的理由。
师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2)看图计算
让学生根据图示说一说23+3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预设1:左边2盒月饼表示的是2个十,先把左边的两盒月饼放在旁边,用左边的3个月饼加上右边的3个月饼,3+3=6,最后加上左边的2盒月饼就是20+6=26。
预设2:用左边的2盒去加右边的3个月饼。
预设3:用数一数的方法,24、25、26.
师让学生讨论那种方法是正确的。
师讲解:左边是2盒,表示的是2个十,右边的3是3个一,2个十是以十为计数单位,3个一是以一为计数单位,它们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不能加在一起。为什么左边的3个能和右边的3个加在一起呢?用数一数的方法对于简便的数适用,但不适用于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明白: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它们都是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数能合并起来。
师小结: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2盒月饼表示的是2个十,左边的3个月饼和右边的3个月饼都表示3个一,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它们的数位就相同,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3个月饼和3个月饼合起来是6个月饼。6个月饼再和20个月饼合起来,就是26个月饼。
(3)用计数器计算
师让学生拿出计数器,利用计数器来计算23+3,验证一下刚才的算法。
学生自由活动,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完成后让学生汇报。
师指导学生叙述:先在计数器上拨23,2拨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3拨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然后再加上3,3表示的是3个一,所以3应该加在个位上。最后十位上有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有6颗算珠,表示6个一,根据100以内数的组成就是26。
师演示:我们先在计数器上拨23,十位上的2表示两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再加上3,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所以我们也要在个位上拨3颗算珠。所以会出现26。
多媒体出示:
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直接在个位上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练习
34+5= 46+3= 52+7=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教学例2
(1)看图列算式
师和学生交谈:小明的问题刚刚解决,奶奶又给小明出了难题。
奶奶让小明计算出这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同学们帮小明分析一下题目。看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可能发现:左边有23个月饼,右边有30个月饼。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根据上一题的经验学生可能列式为:23+30。
23 + 30
师提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在图中看出来23+30等于多少吗?
(2)看图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把左边的2盒和右边的3盒放在一起,加起来就是5盒,把单独的3个月饼放在一起。5盒就表示5个十,3个表示3个一,所以50+3=53。
(3)用计数器计算
师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在计数器上拨上23,再在十位上拨上3,这时计数器上的结果是53。
师质疑:第二次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而不在个位上拨3呢?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30是3个十,所以要拨在十位上。
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计算23+30,注意十位上的数要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3、议一议
师让学生比较23+3和23+30有什么不同?说出两道算式之间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在计算这两道加法的时候,都是拨的是3颗算珠,这3颗是不一样的。前3颗算珠是表示3个一,拨在个位上;后3颗算珠是表示3个十,拨在十位上。所以在做这样的加法时,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说,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三)巩固新知:
摆一摆、算一算
设计意图: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的理解。
(四)达标反馈
答案:
1、3 56 30 54 20 55
2、48 59 69 65 93 95 97 92
3、35+40=75(人)
4、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布置作业
先说出得数十位上的数,再计算
35+4= 42+3= 3+26= 7+21=
35+40= 42+30= 50+26= 70+21=
2、算一算
34+20= 92+5= 6+33= 54+10=
86+2= 20+57= 45+30= 4+74=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3+8=31( ) 67+2=89( )
5+42=92( ) 59+2=61( )
4、小小邮递员
5、实践应用我最棒
(1)
(2)
(3)
答案:
1、 39 45 29 28 75 72 76 91
2、54 97 39 64 88 77 75 78
× 33+8=41 × 67+2=69 × 5+42=47 √
4、
5、(1)21+8=29(只)(2)56+3=59(节)(3)20+23=43(个)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一)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教学例1
(1)看图列算式
师:中秋节到了,小明的妈妈给奶奶买了一些月饼。小明要想吃到月饼,必须解决奶奶提出的问题:“每盒月饼10个,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同学们为了让小明赶快吃上月饼,我们帮一帮小明好吗?
师: 说一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左边有2盒和3个月饼,每盒10个月饼,2盒就是2个十,就有20个月饼,加上3个,就是23个,右边有3个月饼。
23 3
多媒体出示:23 3
师: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怎样列式。
23 + 3
多媒体出示:23+3
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就是求左边的月饼和右边的月饼的和。
教学资源
实践题目:
4.4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二)
教学内容
课本41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充分借助有关整十数的减法和数的组成的知识,利用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才能相减的算理,自主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迁移数的组成等相关知识,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多种算法中通过自己的比较和反思,分辨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初步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师用计数器
学生准备:生用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口算题
70+20= 40+20= 80+30= 50+30=
14+3= 18+1= 57+2= 8+50=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看图后自主交流:图中的同学在着千纸鹤。
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主利用教材情景图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列算式
学生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1:一共有图中有54只千纸鹤;
预设2: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
预设3: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师让学生根据根据图上的这些信息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师板书问题,并且让学生列出算式,关键是说出列算式的原因。
学生活动,自主列出算式,一生板演算式64-30。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
(2)交流算理
师和学生交流: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两位数减整十数,54-30应该怎样算?
学生可能用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让学生说出操作方法。(先在计数器上拨出54,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4。再在计数器十位上减3)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之后,师一定追问(用计数器演示):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思维拓展
师让学生思考除了这种计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
如:想50-30=20,20+4=34;
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5减3得2,所以54-30=24。
让学生把这两种计算方法和用计数器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这几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师板书:24(只)
师小结:不管采用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开拓学生思维。
练一练
34-20= 67-5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试一试
(1)探究算理
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如果用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54-3)同学们能不能计算?
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先在计数器上拨出54,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4。再在计数器十位上减3。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之后,师一定追问:为什么要在个位上减3?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计数器操作,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由扶到放”的一个教学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练一练
56-4= 65-3=
议一议
计算54-30和54-3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3个十和3个一的不同计数单位,决定了它们要对着被减数不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减。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巩固新知:
摆小棒,写算式
先摆8捆零8根小棒,再拿走7捆小棒。
先摆8捆零8根小棒,再拿走7捆小棒。
想一想:两次拿走的小棒表示的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验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达标反馈
算一算(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
35-20= 56-30= 45-2= 79-6= 52-20=
35-2= 56-3= 45-20= 79-60= 52-2=
算一算
37-20= 76-50= 58-7= 42-2= 24-3=
看图填数
连一连
答案:
1、 15 26 43 73 32 33 53 25 19 50
2、17 26 51 40 21
3、30 35 60 22 2 61
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布置作业
比一比、算一算
35-5= 58-7= 79-40= 66-50= 48-20=
35-3= 58-7= 79-4= 66-5= 48-2=
算一算
64-30= 37-4= 58-20= 84-4=
46-5= 73-40= 28-7= 96-60=
3、
小明有45张邮票,小华有20张邮票,小明比小华多多少张邮票?
一本故事书87页,小明看了30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答案:
1、 30 51 39 16 28 32 51 75 61 46
2、34 33 38 80 41 33 21 36
3、68-20=48(箱)
4、45-20=25(张)
5、87-30=57(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
54-30=24(只)
54-3=51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交流算理
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两位数减整十数,54-30应该怎样算?
学生操作计数器。
学生可能用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谁说一说你的操作方法?
生:先在计数器上拨出54,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4。再在计数器十位上减3。
师用计数器演示。
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
生: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学链接
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活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这种教学法旨在调整学生中“失败者”的心态,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学生对数学材料产生了兴趣、激情,生理上往往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能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活化整个神经系统,能
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它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要老师指导得法。
快乐教学法
刚入学的儿童好动、好跳、好唱、天真活泼,又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采取“快乐教学”,可以较好地开发儿童智力。于是,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
六步教学法
这是当代我国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又称“自学六步教学法”或“课堂教学六步法”,为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立。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用,他的教改思想已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两个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和“三个结合”(教学和教人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教学和未来结合),而“六步教学法”则体现了其教改思想的核心。
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分别为:
1、定向。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并事先告诉学生。
2、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旨在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差生完成部分自学内容,优秀生可向深度和广度开拓。
3、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班。
4、答疑。各组把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必要时由老师解答。
5、自测。按定向提出的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自己。题目可由自己出、相互出,也可由老师出。题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场答题,当场评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6、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在哪个环节上满意,在哪个环节上不满意。
4.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教学内容
课本4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在多种算法中突出竖式计算,并借助小棒、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掌握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的基本要求和格式,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算一算
52+5= 43+20= 7+52= 48+50= 47+20= 60+31= 60+22=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算的,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看一看同学们是否自己能够探究出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的和学生交代这节课的学习认务,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列算式
师让学生观察信息图,说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说已知条件(男同学23人、女同学22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师让学生思考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应该怎样列式?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思考。当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之后,一定要追问列出(23+22)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加法算式的目的是学生对信息和问题之间数量关系进行感知和理解,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23+22
探究计算方法
方法一:用计数器计算
生用计数器计算,师适时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学生用计数器边演示边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这个数上加22,先在个位上加2,再在十位上加2,这样就知道23+22=45了。
师追问:“为什么要把2加在个位上,2加在十位上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这里的2是2个一,个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一,所以应该对着个位加;22中的“2”表示2个十,十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十,所以应该把2加在十位上。
师让学生把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引申到这里。
让学生知道到是适用的。使学生知道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方法二:口算
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用口算解决23+22。让学生说一说口算23+22应该怎样算?让学生明白:口算23+22时,要先算20+20=40,再算3+2=5,最后把40和5加起来得45,所以23+22=45。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师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竖式计算法。先写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第二排写第二个加数22,在写22时,让学生知道应该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第二个加数要写在第二排,而且写的时候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让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板演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计数器上的计算过渡到竖式计算,将口算和竖式计算不感到陌生。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竖式计算,为了给学生更深刻和准确的首次印象,这个环节采用了让教师讲解和学生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加法竖式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师告诉学生:两个加数写好以后,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一个加号,表示两个数相加,然后在两个加数下面画一条线,把加数与得数分隔开。现在我们对齐相加,个位上3加2得5,在个位上写5,十位上2加2得4,对着十位写4。所以23+22得45。
板书:23+22=45(人)
小结: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
巩固新知:
用竖式计算:37+21= 43+41=
设计意图:利用这两道题目对刚刚学过的竖式计算方法进行巩固,让学生加深印象。
(四)达标反馈
1、写出计算过程:?
?????34+63=??????????????????????42+16=?????????????
?????方法一:??????????????????????方法一:????
?????方法二:??????????????????????方法二:??????
?????方法三:??????????????????????方法三:
2、计算?
24+72=? 16+62=? 37+12=? 46+40= 52+35=?
34+24=?? 26+63=? ? 81+14=? 25+53=? 71+8=
3、实践应用 ?
??动物世界:15元????????科技天地:22元????????科幻小说:31元?????童话故事:13元?
(1)小胖买了一本动物世界和一本科技天地,一共用去多少元?
???
(2)小亚买了一本科技天地和一本童话故事,一共用去多少元?
答案:
略
96 78 49 86 87 58 89 95 78 79
3、(1)15+22=37(元)(2)22+13=35(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小结,让学生回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将知识进行系统掌握。
(六)布置作业
列竖式计算
27+11= 23+42= 15+72= 81+18=
56+33= 34+12= 41+35= 54+43=
2、连一连
实践应用
(1)
(2)
(3)
4、看图编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故事,并解答。
答案:
1、
2、
3、
(1)23+16=39(个)
(2)31+21=52(集)
①43+14=57(元)②12+11=23(元)③答案不唯一
4、略。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23+22=45(人)
2 3
+ 2 2
——
4 5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2)探究计算方法
方法一:用计算器计算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计数器算一算23+22等于多少?但老师有一个要求,计算完成后要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用计数器计算,师适时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生用计数器边演示边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这个数上加22,先在个位上加2,再在十位上加2,这样就知道23+22=45了。
师:“为什么要把2加在个位上,2加在十位上呢?”
生:这里的2是2个一,个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一,所以应该对着个位加;22中的“2”表示2个十,十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十,所以应该把2加在十位上。
师: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引申到这里是同样适用的。也就是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4.6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在学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上,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减法竖式计算与加法竖式计算方法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竖式计算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退位),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掌握、归纳减法竖式计算的格式和方法,并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退位),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算一算
24+15= 43+21= 17+52= 48-5= 47-20=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师提示学生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时,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中适不适用。看一看同学们是否自己能够探究出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前面学的和这节课相关的内容进行回忆,再进行新课的学习,防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走弯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列算式
师让学生观察信息图,说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说已知条件(左面有39个茶杯,右面有25个茶杯盖。),问题(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
师让学生思考要求还差多少个茶杯盖?应该怎样列式?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思考。当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之后,一定要追问列出(39-25)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把39个茶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另一部分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39-25就是减去和茶杯盖同样多的茶杯,剩下的就是比茶杯盖多的茶杯,也就是还差的茶杯盖。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减法算式的目的是学生对信息和问题之间数量关系进行感知和理解,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39-25
(2)探究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用口算解决39-25。让学生说一说口算39-25应该怎样算?让学生明白:口算39-25时,把39分成30和9,30-20=10,9-5=4,10+4=14。提醒学生注意:在口算时,要注意十位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个位对着个位上的数减。
方法二:用计算器计算
生用计数器计算,师适时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学生用计数器边演示边汇报:先在计数器上拨上被减数39,然后在这个数的十位上去掉2,再在个位上去掉5 ,这样就知道39-25=14了。
师追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去掉2,在个位上去掉5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点注意 “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方法三:用小圆片计算
师提醒学生除了用计数器计算还可以用小圆片模拟计数器计算39-25。让学生在数位图上摆一摆小圆片。让学生说出先摆哪个数?然后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摆39-25时,先要摆出39,再从十位和个位上分别分掉25。
师强调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分别去掉25呢?让学生说出还是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用小圆片操作, 学生算完后抽一组的学生在 上来摆一摆,一边摆一边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方法四:用竖式计算
师告诉学生如果把小圆片去掉能不能计算39-25呢?根据上节课的经验可以选择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竖式计算法。先写上被减数39,然后在第二排写减数25,在写25时,让学生知道应该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减数要写在第二排,而且写的时候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写法和加法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都要先在上面写出第一个,也就是被减数,然后在第二排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写出减数,在减数的左边写上减号,最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不同的是加法要写加号,而减法写减号;加法是对齐数位相加,减法是对齐数位相减。
板书:3 9
-2 5
——
1 4
39-25=14(个)
小结: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
设计意图: 让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计数器上的计算过渡到竖式计算, 为了给学生更深刻和准确的首次印象,这个环节采用了让教师讲解和学生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教学例3
师让学生观察信息图,说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说已知条件(大客车有45个座位,小客车有23个座位),问题(小客车比大客车少多少个座位?)。
师让学生独立计算,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在学生说算法的过程中师质疑“为什么要用45-23呢?”。让学生说出因为这是两辆汽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把大客车的座位数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小客车的座位数同样多的座位数,另一部分就是比小客车多的座位数,所以要用45-23。要求学生明白不管是用口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巩固新知:
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这两道题进行练习,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达标反馈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5-34= 56-24= 86-45= 67-23=
46-25= 78-45= 89-35= 57-26=
看图计算
3、小动物回家
实践应用
答案:
1、11 32 41 44 21 33 54 31
2、 15 32 36-24=12
3、
4、47-12=35(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45-23= 34-21= 45-43= 67-45=
43-21= 69-56= 56-32= 78-34=
用竖式计算
56-32= 79-56= 45-32= 65-22=
火眼金睛辩对错
4、比一比
5、实践应用我最棒
答案:
1、 22 13 2 22 22 13 24 44
2、
3、
(1)36-15=21(年)(2)36-20=16(年)
(1)47-35=12(元)(2)24+13=37(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3 9
-2 5
——
1 4
39-25=14(个)
4.7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1页的内容。
教学提示
在教师的提示下,先由学生自主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归纳,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回顾和整理,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意识和整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让学生回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复习计算方法:
1、复习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口算过程。学生回答完之后,师小结口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2)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般先加减十位上的数,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3)在加减个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十位上数的加减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口算。
2、复习笔算方法
出示第2题
先用竖式计算,再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叫3名学生板演,每人一道题目。
学生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在订正的过程中,师要强调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又要注意:一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二是一般从竖式的个位上的数加减起。根据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纠正写的不规范的题目。
3、解决问题
师和学生交流,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用掌握的这些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3题
师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小兔有46只;松鼠有32只;小猴有21只。)根据这几条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用我们现在掌握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的?
预设1:小兔和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2:小兔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3:松鼠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4:松鼠比小猴多多少只?
预设4:松鼠比小兔多多少只?
……
选择一道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
师选择几名同学的进行展示。
(三)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道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目。
达标反馈
计算
24+23= 34+35= 30+40= 98-40=
68-26= 45+22= 87-6= 67+12=
填一填
小明看一本书,看了78页还有20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妈妈有83元钱,买书用去30元,还剩多少元钱?
答案:
1、47 69 70 58 42 67 81 79
2、90 84 68 59 86 30 43 31 51 54
3、78+20=98(页)
4、83-30=63(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梳理。
布置作业
口算
57-3= 65-14= 89-17= 37-5=
99-8= 46+12= 26+23= 75+4=
63-20= 37-14= 58-30= 84-24=
46-13= 72-50= 28-14= 96-60=
2、夺红旗
列竖式计算
23+42= 56-23= 67+32= 98-45=
在○里填上“>”“<”或“=”
39-4○35 35+20○32 76-6○86
66-30○63 56-40○69 81+7○87
5、
6、停车场上有45辆车,中午又少了30辆。停车场还有几辆车?
7、有20件上衣,43条裤子,服装厂还要做多少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答案:
1、 54 51 72 32 91 58 49 79 43 23 28 60 33 22 14 30
2、46 50 65 24 59 87 88 5
3、
= > < < <>
39-9=30(只)
45-30=15(辆)
43-20=23(件)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第4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材分析
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口算,但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纯教计算的现象,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了这个双重目标的达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
教学建议
1、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虽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两个,一是从四则运算意义的角度出发,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二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习。
教材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课桌上都摆有小棒等学具,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算理和算法,应该让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以模型展示算理,以算理推动算法的形成和巩固,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直观重要的。
3、实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积极性,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切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重要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的加、减法口算都是基本口算,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 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除用好这些已有的课程资源之外,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关注三个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今后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是考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看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以确立,这方面“丰收园”里“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的自评已给我们作了范例和提示。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7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
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一
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二)
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
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
1
整理与复习
1
总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