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1-28 17: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情分析】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本节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自己获得新知。初中生不喜欢高谈阔论的说教,但能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师应注意以事例说理,以理服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问题】结合图文资料,让学生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资源】相关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美国航天局拍摄的地球夜景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认真分析所看到的地理事物。
2、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时而星星点点,时而簇拥成团有亮光的地方是什么?
生:有亮光的地方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
师:人类的聚居地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为什么代表人类聚居地的亮光会在一些地方簇拥在一起,在有极光的极地却没有亮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集地——聚落。
【基础自学】城市和乡村
展示:乡村和城市图片。
(过渡)想一想:你目前所住的地方跟下面的哪幅景观图更相似?引出对聚落的理解。
聚落: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展示: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师: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
展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师: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承转)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聚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接下来我们给聚落分分类。
聚落的分类——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⑴乡村聚落:农村、牧村,渔村、林场。
⑵城市聚落: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呢?
生:工业和服务业等。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探究提高】聚落与环境
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的自然条件才够理想?
展示:从地形、水源、土壤、气候等方面比较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2、展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利条件示意图。
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3、展示:??让历史验证
展示《世界四大人类文明发祥地》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⑴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大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⑵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
(承转)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五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探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展示:影响聚落分布。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者河口、沿海地区聚落相对集中(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很少甚至没有聚落。
2、展示:影响聚落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可能是团块状的,在一些山麓,河谷,可能会形成条带状的聚落。
生: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态特征。
(承转)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我们下面重点探究五种典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1、展示:世界五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五种不同的传统民居,包括西亚民居、高脚屋、蒙古包、窑洞、冰屋。
2、组织学生探究,集思广益,探索奥秘:
通过讨论这些特色民居的位置,分析出原因。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C: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D:?窑洞——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图片E: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3、总结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其实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人类聪明睿智,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环境影响聚落,聚落适应环境。聚落因环境各有千秋,环境因聚落多姿多彩。
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承转: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
【回归生活】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展示:世界遗产聚落风采图片集。
学生欣赏:世界遗产聚落风采图片集,懂得珍惜世界遗产。
2、解读图片集。很多的聚落已经超越了人类聚居地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以及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3、展示:引入丽江古城,并引导讨论。其中丽江古城是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它的古城街道全由五彩石铺成,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有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形成了“家家有流水,户户有垂杨”的独特风貌,而且丽江古城还以没有筑城墙而闻名。却因一些原因在2007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批评。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次次向我们发出我,需要关爱的呼喊。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又能为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生:阅读关于丽江古城发展与保护材料。
活动四:保护丽江,我来出力
组织学生分角色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师生共同讨论为丽江古城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小结】
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同学们对保护世界遗产的爱心和热情。希望这些爱心和热情,不仅仅停留在大家嘴上,更多的体现在行动中。用我们的行动去撑起这些富有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蓝天。
【知识反馈】展示:全身总动员
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想一想、连一连、听一听、画一画”等方面的训练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对前后知识联系总结能力和分析地理事物联系的能力。
【学以致用】
对于北京四合院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请你广泛搜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