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大于、小于和等于 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大于、小于和等于 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1-29 15: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于、小于和等于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大于、小于和等于是浙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在比较和认识数1-5之后,认识“>”“<”和“=”,这三个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能加深对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的抽象性思维的基础,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乃至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其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它是数学领域中常用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但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这种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为让学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比……多”、“……比……少”,并充分引导学生把比较的结果逐步抽象化,符号化,用“>”“<”和 “=”表示。
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大于、小于和等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会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类事物的多少的基础上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数学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观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2)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3)通过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新知并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会学。
为了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还对全体学生做了如下前测:
参考人数35人,其中17人认识“>”“<”“=”这三个符号,并能够灵活运用,7人不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但能运用这三个符号,5人只认识等于号并能运用,其余6人对三个符号均不熟悉、不知道其含义更不能运用自如。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既要侧重由具体形象抽象成数学符号,又要侧重三个符号的含义理解和使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引导讲授。
教学手段主要有图片演示及电脑课件等。
4.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动物卡片、教师展示动物卡片、白纸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学生:喜欢。
教师: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
指名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动物乐园看一看,那里有什么动物?有几只呢?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教师配合板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搜集信息的能力,能整体地观察画面并从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
教师:你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呢。大树爷爷根据你们提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小猴和小鹿,谁的只数多?”
教师:谁能提一个像大树爷爷这样的问题?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与同桌互相交流问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的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为主动探求。
二、探究比较、解决问题
(一)明确活动要求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短短的时间就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解决大树爷爷的问题。我们来把大树爷爷的问题再说一遍:(指着黑板说:“小猴和小鹿,谁的只数多?”)
教师: 下面请你利用信封里的动物卡片摆一摆,想一想怎么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谁多?谁少?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小组探究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认识符号
认识大于号
(1)摆圆片看关系
学生:(边摆边说)我们用的是找朋友的方法摆的,(边说边连线)一看就知道了小鹿比小猴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进一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含义。}
(2)用数表示
教师板书:小鹿的只数比小猴多
追问:小鹿有几只?(4只)小猴有几只?(2只)小鹿的只数比小猴的多,我们可以说:几比几多?(学生答,教师板书4比2多)
(3)符号表示关系
刚才老师写了这么多,都满头大汗了。其实在数学里,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表示4比2多。板书:4>2,教师教读法和符号名称。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体会符号化的产生是数学发展的必要过程,初步感知数学的简洁美。}
(4)追问中深化理解
问1:你知道4>2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4大于2就是4比2大。对,4比2大我们就可以用4>2来表示。
问2:你能用手势来表示这个符号吗?
问3:仔细观察,这个符号有什么特点?
预设:大于号的大口冲左。
引导:你看,他多会观察啊,大于号的大口真的是朝左的。继续观察,大口朝着哪个数呢?
预设:大口朝着大的数.
看来大家已经准确认识大于号了,现在把它收收收收到脑子里,一会咱们可还要用呢,看看谁记得最清楚。
(巩固大于号)认识小于号
教师:看,又跑来一只小猴,还能用大于号么?
学生:能。
教师:你能用新学的大于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 4大于3(或4>3)。
教师:你的表达真完整。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把4和3调换位置比较(教师配合手势),还能用这个符号吗?
预设学生1:不能,大口朝大数,符号也要调过来。
预设学生2:不能,要用小于号。
教师:(你说得对!)如果我们把大于号调过来,这个符号就叫小于号,4大于3我们也可以说成是3小于4,写作:3<4。
学生跟读2遍。
教师:这个符号叫小于号,你能用手势来表示这个符号吗?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符号有什么特点?(尖尖冲左),你真会观察,孩子们,快把小于号收进你的小脑袋里吧。
认识等号、举一反三
教师:森林里的拔河比赛要开始了,现在4只小鹿和3只小猴走上了比赛场地,你们喊开始,比赛就开始!
学生:不能开始!
教师:为什么不能开始呢?
学生:因为小鹿是4只,小猴是3只,小鹿的只数和小猴的不一样!
教师:那怎样比赛就能开始了?
学生:再来一只小猴。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增加一只小猴)现在比赛能开始了吗?现在小猴的只数和小鹿的是什么关系?
学生:小猴的只数和小鹿的同样多,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说4等于4,写成:4=4。
教师:你一说我们就都明白了。没错,同样多的两个数可以用等号连接,请跟老师读:4等于4。教师指着“=”介绍: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你能说说“=”两边的数怎么样吗?
学生:等号两边的数同样大。
教师:现在老师把等号两边的数捂上,我们还可以说几等于几?
学生回答。
4.再次观察、理解、巩固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用法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处理你们提出的问题,全班一起利用我们新学的三个符号表示两种小动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巡视并及时纠正。
教师(随机板书大于和小于)为什么这一组都用大于号呢?为什么这一组都用小于号呢?
学生:第一组大数在前,就用大于号。第二组大数在后,就用小于号。
教师小结:其实不管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大口都是冲着大数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的含义,掌握其使用方法,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学以致用
1.站队游戏
教师:下面老师每组选一位坐得最端正的同学,来和老师做游戏,谁来?(选人)下边的观众认真看,最安静听得最认真的小观众们,老师有奖励哦!
游戏1:老师变成不同的符号,你们应该怎么站?
(小观众们大声说出队列表示的式子。)
教师:刚才老师发现小观众们听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也奖励你们一个游戏。
游戏2:猜猜老师是什么符号。(教师随机站到学生中间)小观众猜老师是什么符号,并大声说出式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含义,同时在变化中感受不变,培养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将静态的课堂动态化,低年级儿童有着好动的特点,所以在设计时,教师选用了动手操作、集体游戏等活动,将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了实际体验,深切地体会这三个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2.猜一猜、画一画。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两个信封,一个装的是苹果,另一个装的是鸭梨,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画他们可能有几个?说一说他们的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笔记录自己想法的意识,体会本节课中符号带给我们的简洁。}
四、回顾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我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学生2:我会用三个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你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了,你们觉得数学简单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同时树立自信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大于、小于和等于
小鹿的只数比小猴多 小猴的只数比小鹿少 小鹿的只数和小猴同样多
4比2多 3比4少 4和4同样多
4大于2 3小于4 4等于4
4>2 3<4 4=4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量规
请你在相符的选项中写“√”。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合格
参与状态
思维状态
交往状态
学习效果
总体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主要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认识“>”“<”和“=”,并应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第二单元“比较”这一课的学习,从初步感知“一一对应”的方法到这节课的熟练应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以及逐步抽象的思维过程,不能上升到将数的大小关系符号化程度。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动物卡片,用文字描述摆放比较的结果,即“谁的只数比谁的多”、“谁的只数比谁的少”和“谁的只数和谁的同样多”,抽象出用数字表示物体个数,并用数学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在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和“<”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将符号 “>”和“<”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或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