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生物 5.2.3社会行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生物 5.2.3社会行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28 06: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社会行为? 初中生物 ? ? ?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2学情分析
?????? 本节学习的"社会行为"与上一节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无法将社会行为归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中去,但学生学完上一节内容后,往往会将社会行为也按动物的行为获得的途径来分,造成认识上存在误区。因此对新知的认识还需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去加以强化。我针对本班的学情状况,课前布置了学生观察部分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收集群体生活的动物的相关资料,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但从本班学生学习能力来看,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往往会形成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有鲜明的反差(即对书本中较易理解的内容,参与积极性很高,而碰到较难理解的概念等教学,很多学生不参与甚至放弃学习)。而且在课前准备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应不断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情感渗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
的取食过程。?问: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3.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发言,并思考
问题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在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2.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引入书中“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
3.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例如:? 狒狒群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那它有哪些特权?
4.你知道牧羊人怎样放牧吗?
5.让我们共同总结出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提出问题:
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2、雌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性外激素
吸引雄昆虫前来交配。
人类了解了昆虫的这些特征以后,有什么用呢?
3、信息交流对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非常重要。正是由于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1.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例如:蚁后是专职“产卵机器”。蚁王负责与
蚁后交配。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等
大部分工作。兵蚁负责保卫蚁巢。
学生:火蚁是营群体生活的,组成筏子的火蚁虽然“牺牲”了,但群体中其他成员得以生存继续本物种生存和繁衍,因此对群体乃至物种是有利的。
3.学生:身体最强壮。
它可以优先享有配偶、优先享有食物和巢所,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
4.他只需管好头羊就可以了。
5.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1.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2.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引诱剂,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1.带着问题去学习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2.带着问题观察,
体现了教师的主
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探究蚂蚁的通讯
教师提供资料:? 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提出问题:? 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1.铺设纸片观察
1)在阳台边靠近水泥路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大约4min出现大量蚂蚁,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在水泥面上铺上小纸片(同一本万能贴上的相同颜色纸片)。另外,为了防止小蚂蚁从纸片底下钻过来,我们用双面胶把纸片贴在水泥地面上。由于水泥地面比较平整,而且纸片底下不留空隙,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4)我们选择同一本万能贴上的不同颜色纸片(大小相同),重复前面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用同色纸是一样的。这就说明纸的颜色对蚂蚁并没有影响。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
1)在阳台边靠近水泥路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大约4min出现大量蚂蚁,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等待侦察蚁取食, 回巢报信, 形成浩浩荡荡的搬运大军。当有部分蚂蚁开始搬运食物时,在距离洞口大约40cm的蚁径上滴上预先准备好的香水, 观察蚂蚁的反应。
三、实验现象
1.铺设纸片结果
铺设纸片观察确实证明了蚂蚁靠气味交流信息,纸的颜色对蚂蚁并没有影响。但继续观察发现,蚂蚁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路径,时间长短和纸片的大小相关。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结果
1)侦察蚁面对液体食物,先选择吸饱(明显可以观察到取食前后膨大的腹部),然后回家报信,中途遇到同穴工蚁碰碰触角,侦察兵回蚁穴,工蚁走向蜂蜜。5~9min,蜂蜜滴周围挨个挤满了蚂蚁,位置如图E。后到的蚂蚁多于离开个体。后到个体绕着蜜滴边走边用触角碰触正在取食的个体,若无个体离开就直接踩在蜜滴上取食,导致不少个体由于体重增加太多陷入蜜滴死亡;也有少量个体取食太多,在回蚁穴途中死亡。它们采取了一旦获得食物,就尽最大可能的带回蚁穴最多的食物的取食策略。
2)蚂蚁取食队伍形成了较固定的回穴路径(图位置如图E),在蚁穴与食物的中点位置,滴了一滴六神花露水,水泥地面形成一个直径1厘米的印记,此刻,花露水滴两端的归巢蚁与觅食蚁不能准确地走向各自的目的地,进入混乱状态。大约5min后,双方找到通向各自目的地的路,与原路径相比,只在香水滴所在位置处略有变化。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进行探究。?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交流?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思维拓展? 情感教育?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   ?学生谈感受。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4.2?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评论(0)?????学时重点?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第三节 社会行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第一学时?????新设计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情感渗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
的取食过程。?问: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3.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发言,并思考
问题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在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2.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引入书中“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
3.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例如:? 狒狒群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那它有哪些特权?
4.你知道牧羊人怎样放牧吗?
5.让我们共同总结出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提出问题:
问题:(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2、雌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性外激素
吸引雄昆虫前来交配。
人类了解了昆虫的这些特征以后,有什么用呢?
3、信息交流对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非常重要。正是由于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1.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例如:蚁后是专职“产卵机器”。蚁王负责与
蚁后交配。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等
大部分工作。兵蚁负责保卫蚁巢。
学生:火蚁是营群体生活的,组成筏子的火蚁虽然“牺牲”了,但群体中其他成员得以生存继续本物种生存和繁衍,因此对群体乃至物种是有利的。
3.学生:身体最强壮。
它可以优先享有配偶、优先享有食物和巢所,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
4.他只需管好头羊就可以了。
5.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1.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2.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引诱剂,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1.带着问题去学习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2.带着问题观察,
体现了教师的主
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探究蚂蚁的通讯
教师提供资料:? 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 提出问题:? 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1.铺设纸片观察
1)在阳台边靠近水泥路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大约4min出现大量蚂蚁,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在水泥面上铺上小纸片(同一本万能贴上的相同颜色纸片)。另外,为了防止小蚂蚁从纸片底下钻过来,我们用双面胶把纸片贴在水泥地面上。由于水泥地面比较平整,而且纸片底下不留空隙,实验效果更为明显。
4)我们选择同一本万能贴上的不同颜色纸片(大小相同),重复前面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用同色纸是一样的。这就说明纸的颜色对蚂蚁并没有影响。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
1)在阳台边靠近水泥路的地方发现较多蚂蚁,滴上一滴蜂蜜,等待蚂蚁,大约4min出现大量蚂蚁,沿着蚁队找一个蚂蚁窝;
2)把食物放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然后在离蚂蚁窝不远的水泥地面上放上食物来引诱侦察蚁;
3)等待侦察蚁取食, 回巢报信, 形成浩浩荡荡的搬运大军。当有部分蚂蚁开始搬运食物时,在距离洞口大约40cm的蚁径上滴上预先准备好的香水, 观察蚂蚁的反应。
三、实验现象
1.铺设纸片结果
铺设纸片观察确实证明了蚂蚁靠气味交流信息,纸的颜色对蚂蚁并没有影响。但继续观察发现,蚂蚁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路径,时间长短和纸片的大小相关。
2.化学气味干扰实验结果
1)侦察蚁面对液体食物,先选择吸饱(明显可以观察到取食前后膨大的腹部),然后回家报信,中途遇到同穴工蚁碰碰触角,侦察兵回蚁穴,工蚁走向蜂蜜。5~9min,蜂蜜滴周围挨个挤满了蚂蚁,位置如图E。后到的蚂蚁多于离开个体。后到个体绕着蜜滴边走边用触角碰触正在取食的个体,若无个体离开就直接踩在蜜滴上取食,导致不少个体由于体重增加太多陷入蜜滴死亡;也有少量个体取食太多,在回蚁穴途中死亡。它们采取了一旦获得食物,就尽最大可能的带回蚁穴最多的食物的取食策略。
2)蚂蚁取食队伍形成了较固定的回穴路径(图位置如图E),在蚁穴与食物的中点位置,滴了一滴六神花露水,水泥地面形成一个直径1厘米的印记,此刻,花露水滴两端的归巢蚁与觅食蚁不能准确地走向各自的目的地,进入混乱状态。大约5min后,双方找到通向各自目的地的路,与原路径相比,只在香水滴所在位置处略有变化。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进行探究。?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达交流?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思维拓展? 情感教育?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   ?学生谈感受。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