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仅靠教材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及他们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等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菌落的概念,会以为自己用肉眼看到的就是细菌或真菌。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步骤
2、能力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三、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 讨论交流法 探究法
七、教具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面包;木耳、蘑菇;培养的菌落;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和用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面包;木耳、蘑菇等实物和图片,提出问题:1、牛奶、米饭为什么变质了?2、面包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3、木耳、蘑菇是什么呢?
学生积极观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C层学生尝试回答,A、B层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变质的牛奶、米饭是由细菌引起的,咱们能看见吗?怎样才能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呢?
针对学生的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1、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2、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 3、什么叫接种?
对学生的表达及时做出肯定,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
不能
自主阅读教材56页“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孩子认真倾听、评价,达成共识。
针对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疑问:经过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会出现什么情景呢?继续进行下面的学习。
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疑问,激起学习探究的欲望。
观察菌落
给学生分发提前培养的菌落,同时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菌落,请孩子们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1、什么是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多媒体展示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菌落的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补充、总结。
观察展示的菌落,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呢?
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和用具,多媒体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下节课交流探究成果。
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交流,进入探究活动的状态。
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利用现有知识预测探究结果,然后实施探究方案,并做好记录,下节课交流探究成果。
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探究状态,通过活动继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呢?
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什么进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九、板书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引导的教法和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总结、探究的学法,将新课标的理念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利用讨论、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展示的欲望,安排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充分利用提示,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生生、师生的交流合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