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生物 6.1.2从种到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生物 6.1.2从种到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1-28 06: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案例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八年级
提供者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之间相似程度的角度,将生物进行分类,从而初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基础。本节课与前面学习的分类原则紧密相连,并未知道生活中对生物进行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② 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③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等级的意义。
④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已经对生物的分类有所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生物知识进行系统归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难点: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
2、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准备:
(1)动物类群的图片、课件。
(2)习题练习册
2.学生准备:
(1)全体同学复习有关动物特征知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展示PPT,利用课本上“想一想,议一议”中蜜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称,进行提问导入
学生通过课本来寻找答案
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课堂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得出生物分类的目的以及生物的分类依据。
学生回答问题
以答案的形式得出分类的目的和生物分类的依据
分类等级
提问:“科学家利用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分类,分了几个等级?”
利用PPT展示等级大小,学生填图。
“同门不一定同目,同目一定同门。”
学生由大到小回答分类等级
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知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
狼的分类
展示狼的图片和其他14类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又等级最大的开始进行分类
先引导学生分成动物界和脊索动物亚门,其中穿插到小知识的补充。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对狼分科、属、种的分类。讨论完后自主讲解,分类的依据老师进行查漏补缺
强调种的特点,“一个生物就是一个物种”“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生物”
自主学习,观察图片
先了解到怎么分类,学会区分动物界
小组讨论,找到答案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等级规律
展示狼所以的分类等级,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找规律例:“狼的亲缘最近的是哪个生物?”
从亲缘关系→共同特征→生物种类逐渐找出规律,最后通过习题进行巩固
学生根据PPT中狼的等级分类进行规律的总结。回答问题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
植物的分类
现在请从种到界来总结桃的不同分类等级
桃在分类上隶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梅属→桃种。
提高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并应用于生活中。
分类的意义
生物学家们划分了很多的分类等级来对生物进行分类,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在书本上找到分类的意义
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林奈和双名法
中国发现生物会分类,外国发现生物也会分类。如果发现的是同一种生物却有好几个名字,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命名法林奈的双名法
学生自学课本85页,完成课后习题最后一题月季的命名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忆知识点
加深印象
四、习题巩固
习题讲解
回答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二、从种到界
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大→小
等级规律:亲缘关系:远 近
共同特征:少 多
生物总量:多 少
分类的意义:
林奈双名法: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课的主线是分类的单位,围绕这一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以“狼”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逐步完成科学探究过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能真正实现学习的过程是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