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树立安全用火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在由燃烧条件推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
2.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
学情分析:物质的燃烧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燃烧的现象熟悉,但是对于燃烧的理论,还不够清楚的认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燃烧与灭火(包括: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着火点的知识、灭火的原理、灭火器的相关知识)。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并逐步掌握这种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入/ 若干万年前,原始人吃草根、穿树叶,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电闪雷鸣,一片森林突然着火了,又或者,火山爆发,陨石坠落……火是什么?人类在惊惧中慢慢发现 ,火是寒冷的黑夜燃起的光明和温暖,是烤制食物后满嘴的余香,是驱赶野兽最强大的武器,从此,人类学会了利用火,保存火种,然后钻木取火,然后烧制陶器、进而冶铁炼钢,进而发射太空飞船,……从此天上的火,来到人间,在大地上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也点燃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然而正如人们所说的,火有时是天堂,有时也是地狱,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火灾 ;1994年12月18日,新疆克拉玛依大火,1030多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
(二)、新课
1.燃烧条件的探究
问题一:你能让下列物质燃烧起来吗?
纸张、木柴、泥沙、酒精、水、煤块、石子、玻璃、蜡烛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燃烧首先需具备什么条件呢?
学生:说明燃烧的首要条件是物质须有可燃性——为可燃物
问题二: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下面同学们亲手通过实验探究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探究一:
操作步骤
(1)、用镊子取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白磷有无变化。
(2)、用一支大试管竖直插入盛热水的烧杯中,罩住白磷不松手,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实验后不要取出试管)
(3)、再用一支大试管竖直插入盛冷水的烧杯中,罩住白磷不松手,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
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问题三:不同物质的着火点相同吗?
探究二:
演示:把分别盛有少量红磷、白磷的大试管同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请同学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说明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下表给出的是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可燃物
棉花
纸张
木材
木炭
着火点/℃
50-150
130-190
250-330
320-370
一般来讲,着火点越低的物质越易燃。
[小结]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师将这三个条件板书成“火”字形状,如图1)。问: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如果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火就形成了。(教师把“火”字的笔划分成“三个部分”用彩色粉笔描边,黑板上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火”字,形成地说明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如图2。)
[评价]让学生对教师的“火”字板书进行大胆的评价。(从内容到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火”字处理三部分是为了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以免出现“火”字是三个笔划的误解)
师:同学们,可以说我们对燃烧非常熟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化学课堂上,我们都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或现象,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其特点也有大致的理解,让他们自己给燃烧下定义,可锻炼其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发光、放热等
师:燃烧一般是在什么物质的支持下进行?
生:氧气
师:好,谁能把这些特点归纳一下,给燃烧下个定义。
2、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当燃烧剧烈到一定程度,要危及我们的人身安全或生命财产了,我们该怎么办?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3.灭火原理的学习
[师生共同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缺少一个,燃烧会怎样?
[推理]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得出灭火原理,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点击后擦除一个燃烧条件并显示出一条灭火原理,随后再复原)。
预设:学生可能在从“燃烧需要可燃物”推理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时,会感到困难。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或投影液化气燃烧的画面得出“关闭阀门,清除可燃物”。
[小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成一行,“火”字变成了“灭”字)。和学生一起分析“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继而欣赏和领会我国的汉字造型艺术。讨论1、在实验室里不小心把燃着的酒精灯打翻了!
讨论2、将燃着的松节油放在冰水中熄灭了
讨论3、冬天用的电褥子把棉被烧着了
讨论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讨论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可能的答案:用锅盖盖灭,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动手做做]学了灭火的原理,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子、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结束]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什么方法?我们一起吹灭蜡烛。
[交流]小组汇报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湿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汇报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蜡烛熄灭了,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CO2和水蒸气,究竟是氧气被耗尽了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探究]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如图)
[猜想]学生先猜想哪支先灭,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实验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会上升到杯底,然后下沉,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而与氧气隔绝,所以先灭(使学生初步明确烧杯中的上层空气中含氧量较少,这对下面的火灾自救的教学很重要)。
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上层的蜡烛先耗尽氧气从而先熄灭,教师可追问:低蜡烛不也是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氧气吗?
[过渡]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作是着了火的房间,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4、火灾自救
[联想]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逃生自救有何启示?
[交流]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讲述]师:火热过大时需要报警,拨打火警电话119
板书设计:
探索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 定义: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 的氧化反应。
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40摄氏度,红磷的着火点240摄氏度
二、灭火
1、原理:降低温度、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
2、火灾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