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
面向八年级学生、立足学生个体发展、体现生活中物理的本质、突出物理中实验的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移动终端应用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安排:首先,由圣诞Party情景导入,构建课堂主线。利用调制鸡尾酒,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密度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在“玩中学”,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引出主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其次,分组鉴定金元宝,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实验过程中,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录制实验精彩瞬间,拍摄实验数据,发送到微信群中,教师使用IPAD镜像,大屏幕展示多组实验微视频。
再次,由师生共同表演道具砖魔术。学生课下使用移动终端,录制微课程,解释“空调和暖气安装的位置”,课上请学生播放视频并自我订正,实现翻转课堂。学以致用环节,利用酒精灯使风车转起来,做到及时反馈。学生解释冬季水管防冻裂,演示“火场逃生”,贴近生活,德育目标的渗透。由教师和学生放飞许愿灯,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许愿灯为什么会升起来”,以美好的祝福,作为本节课授课部分的结束。整堂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寓教于乐。最后,根据学习目标,与同学们一起谈收获。学生利用移动终端扫二维码,登录微信答题,提交后,系统及时给出学生正确答案与分数;教师利用IPAD镜像,大屏幕显示测验得分情况,重点讲解失分较多的题目,做到高效及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2.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3.通过分析实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并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究活动与交流,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了解密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3.学会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学习“密度与温度”的过程中,从具体事例由一般性到特殊性的分析研究,获得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2.通过了解“孔明灯升起”、“风车转动”、“道具砖”、“如何调制鸡尾酒”、“道具砖展示”,让学生领略物理在大自然与生活中的美。
3.通过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渗透辩证法思想。
4.通过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动力。
重点:认识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能分析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难点:了解“水的反常膨胀”特性。
教师用:许愿灯、道具砖、调酒器材及原料、PPT课件、IPAD
学生用:导学案、酒精灯、风车、金元宝、天平和砝码、量筒、手机
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情境引入)
以圣诞Party情境导入,构建课堂主线。
生活中的应用1
(调制鸡尾酒)
(教师设疑:鸡尾酒为什么会分层、板书标题)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密度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在“玩中学”,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引出“密度与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应用2
(鉴定金元宝)(分组实验)
(教师板书“密度与物质鉴别”)
(学生分组实验,并使用移动终端发送实验微视频和数据)
1.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录制实验精彩瞬间,拍摄实验数据,发送到微信群中,教师使用IPAD镜像,展示多组实验微视频。
生活中的应用3
道具砖演练(师生魔术)
魔术展示,解答影视作品中的现象。
生活中的应用4
处理预习作业:空调和暖气安放在哪里?(学生微课程作业展示)
(教师板书“密度与温度”)
课前由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录制对“空调和暖气安放在哪里”的微课程。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总结密度知识,现场再请同学自我完善。既做到了课前预习,又做到了环节落实,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学以
致用
利用酒精灯,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并使用移动终端发送实验微视频)
及时反馈,运用已学知识生活应用。
生活中的应用5
(教师设疑:冬季,户外水管为什么防冻裂)
贴近北方生活,解答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应用6
Party失火,火场逃生
德育目标渗透,利用密度知识,学会危急时刻自我保护。
生活中的应用7
教师设疑:许愿灯为什么会升起来?
学以致用,放飞美好祝福。
课堂
总结
根据本节学习目标,谈个人收获
(教师板书“密度与社会生活”)
明确学习目标
及时
反馈
与
拓展
提高
利用移动终端扫码,登录微信答题,提交后及时给出学生正确答案与分数;教师利用IPAD镜像,大屏幕显示测验得分情况,重点讲解失分较多的题目。
运用手机终端答题,教师讲解实现高效课堂
板书设计: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
作业: 1.导学案中拓展提高环节;
利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微课程的形式发到班级微信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