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祝愿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新年音乐会》中的唱歌內容。这是一首表现节日期间愉快心情的声乐小品,20世纪80年代曾经在我国流行一时。这首作品采用欢快的节奏、简单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时的美好祝福。歌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A段和B段所有的起句都是弱起节奏,两段的创作手法都用同头换尾的方式。A段在中音区,用陈述性的语气描述节日的到来;B段情绪有所提高,仿佛人们在相互大声祝福。
【教学目标】
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能用富有情感的歌声表达对自己、对他人的祝愿之情。
在律动、声势、打击乐伴奏、模唱等活动中能辨别出歌曲两部分在音区、节奏、情绪上的特点。
能准确演唱弱起小节,唱准第一乐句曲谱。并能用不同的强弱力度、急吸气的演唱方法和欢快、活泼、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能唱准弱起小节。
【教具】钢琴、多媒体、铃鼓、响板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听《祝愿歌》伴奏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聆听导入——2段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请你感受歌曲的情绪,并且听听它是几拍子的?
师:谁来说说?
生:2/4拍
师:嗯,大家和他想法一样吗?
师:真棒!拍子把握的很准。它带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活泼、欢快……
师:是呀,两拍子歌曲常常给我们欢快、活泼的感觉。
(设计意图:第一遍聆听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拍和情绪,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遍聆听——2段
师:如此欢快、活泼的歌曲,就让我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吧。全体起立,位置散开一些。
师生:舞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声势、律动表现歌曲情绪,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感受歌曲的情绪。)
第三遍聆听——1段
师:请坐,同学们表现得不错,在你们的启发下,老师又有一个新想法,你们还能跟着模仿吗?
师:仔细观察,是有变化的哦。
师:随音乐做声势。前半部分拍手X O | O O|,后半部分捻指0 X | X X |
生:模仿
师:刚才我加入了什么方式?
生:拍手、捻指
师:嗯,真聪明,观察的很仔细。
师:节奏有变化吗?
生:有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渗透歌曲中的骨干节奏,运用力度对比的声势表示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强拍。)
X O | O O |
第四遍聆听——1段
师:咱们增加点难度,请看大屏幕。(出示两条节奏) 0 X | X X |
师:这两条节奏就是我们刚才模仿的节奏。我们分别来读一读。
生:读节奏
师:加上声势试一试。第一条拍手,第二条捻指。注意力度。
师:咱们分成两组,合作完成这条节奏。这些同学第一组,拍第一条,你们是第二组,拍第二条。清楚了吗?有信心吗?我们先试试,121起
生:听老师口令合作声势
师:合作的不错呀,跟上音乐你们还能行吗?注意速度。
生:二部声势随音乐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二部声势让学生感知二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感知歌曲的强拍。)
第五遍聆听——1段
师:看,老师还带来了两件打击乐器,是谁呢?
生:铃鼓、响板
师:打击乐器也是烘托歌曲情绪的好方法。请你思考,它们分别演奏哪条节奏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说的真好,请座位下有打击乐器的同学拿出来,我们先来试一试。
师: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打击乐器一起来渲染歌曲欢快、动感的情绪吧。其他同学可以用拍手和捻指一同参与。(师引导高潮部分的铃鼓变化:拍摇)
(设计意图:加入打击乐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的感受歌曲情绪,感受弱起。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唱歌曲
师:好极了,在你们的配合下,歌曲更欢快、更有活力了。好,把乐器放好。下面,请大家安静的聆听歌曲,歌词唱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1段)
生:安静聆听、思考问题
师:每到节日来临,一家人就相聚在一起,用歌声、笑声、舞蹈相互祝愿,传递着温暖传递着爱。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祝愿歌》
(设计意图:感受歌词传达出来的祝愿之情,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节日的美好。)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48页,注意拿书姿势。你们找一找,作曲家在旋律中大量运用了一个音乐记号,才使得这首歌曲如此的欢快、活泼。谁发现了?
生:休止符
师:对啊,正是休止符的大量运用,才给我们带来这种节奏感、韵律感。看,歌谱中每两小节都出现一个休止符,很有规律。我们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特点,感知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用“bong”这个音来模唱旋律。来,先把书扣放在腿上,调整坐姿,头正肩平脚也放平,肩膀放松。带上微笑,小眉毛挑起来。对,口腔打开,声音立起来“bong”,像口中含了一口水、或一个球“bong”,对,找到这种感觉。(师手势提示口腔的状态。)
师:跟随音乐我们一起来模唱。
生:随老师指挥,用“bong”模唱旋律。做到准确起唱,保持口腔状态和声音状态。
(设计意图:用单音模唱旋律,再次让学生熟悉歌曲,为唱好弱起小节、学唱歌词打下基础。)
师: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快速把歌词默读一遍。
生:默读歌词
师:都读会了吗?下面我们跟随范唱音乐试着唱一遍。
师:嗯,大部分同学唱的很认真,现在你们随老师的琴慢一点唱一遍。
师:不错,基本唱下来了。还有些地方不够准,我们来看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跟范唱演唱、随琴演唱,了解学生演唱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
歌曲处理
师:歌曲一共有四个乐句,我们先看第一乐句。最后一小节这个快乐的“乐”唱几拍?
生:两拍
师:对啊,刚才有的同学这个两拍没有拖足、没有唱饱满,恰恰这个尾音和前面的休止符形成对比。听老师唱一遍。
师:听清楚了吗?我们随琴唱一下这一乐句。
生:随琴演唱第一乐句歌词。
师:好多了。这个二拍,在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都有,比如“窝”、“活”,演唱时要注意。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和前面的休止符唱法混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恒拍感觉)
师:同学们再看,祝你的“你”对应几个音?
师:这就叫一字多音,听琴,你来试试?紧接着“岁岁平安”四个“re”连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加上附点节奏,2.2 2 2心愿一个接着一个,祝你天天快乐,永远都快乐。情感是多么的充沛和迫切啊。
师:来,随琴唱一唱这一句。
师:还有个地方,请大家看,每一句中间的休止符,它既是旋律创作的一个特点,也是给我们创造一个唤气的时机。好,这里我们做一个急吸气,保证自己的气息是流动的饱满的。要不着痕迹的吸气。
生:练习
师:在接下来几句我们都要采用“急吸气”的演唱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在休止符处急吸气的演唱方法,更适合表现歌曲情感表达。保持演唱时的气息的流动性、连贯性)
师:最后强调一下咬字,比如“的”在演唱时大部分时候应该唱成“di”,在这首歌中出现了两个“的”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
师:还有“窝”、“作”、“活”都发“wo”的音,口腔要饱满。
生:感受、演唱
师:好,带着这些发现和修改,我们把第一乐句完整演唱一遍。
生:演唱第一乐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出现的演唱时的问题,教师有重点的进行指导和教学。便于学生把歌曲唱好。)
师:歌词唱的这么好,敢不敢唱一下歌谱?
师:好,我们听琴。
生:随琴视唱第一乐句歌谱。
(设计意图:完成教学目标第三条,能随琴视唱第一乐句曲谱。)
师:视谱能力真强。那剩下三个乐句,哪个乐句和第一乐句相似?
生:第二乐句
师:什么地方相似?
生:旋律、(同头换尾、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师:这里采用了重复变化和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还有什么地方相似?
生:节奏……
师:对呀,前两个乐句大量运用了,板书0X XX | X X |这个节奏型。
师:那相似的两个乐句可不可以用相同的情感来表达?
生:可以
师,好,我们把前两个乐句用同样的方法演唱一遍
师:看,第三、第四乐句什么发生了变化?师哼唱旋律
生:对比,谈感受
师:音区升高了,节奏呢?变没变?大量运用了什么节奏型?
生:切分节奏
师:板书 0 X X
师:音区升高了,节奏变化了,演唱时的情绪呢?
生:情绪更热烈、更激动人心。
师:说的太好了。人们的情绪更饱满、更激动,希望把自己的祝愿送出去,演唱时我们的情感也随之变化。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三四乐句唱一下。
师:最后一句“幸福生活”,从高音区又回到?我们的声音应该送出去还是收回来?
师:用较弱的力度来演唱。我们对祝福珍藏在心底,
师:这时,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歌曲分几部分?
生:两部分。1、2乐句第一部分,3、4乐句第二部分
师:如果加上力度对比呢?
生:第一部分弱,第二部分强。
师:很好,稍强。带上这些音乐要素,带上你们的情感和优美的声音,我们完整把歌曲演唱一遍,速度稍微快一点。
生:演唱歌曲
师:能随着伴奏音乐唱吗?我们来试试。注意聆听音乐的速度。
(设计意图:辨别出歌曲两部分在音区、节奏、情绪上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力度和欢快、活泼、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表现歌曲
师:还记得我们之前的乐器伴奏吗?刚才承担乐器伴奏的同学能不能让身边的小伙伴也来感受下打击乐器的魅力。好,拿乐器的同学请到前面来,站在两边。我们的小乐手准备好了。
师:其他同学起立。让我们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用优美的歌声和舒展的舞姿尽情表现歌曲吧。
(设计意图:完整表现歌曲,用之前掌握的打击乐器和舞步为歌曲添彩,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拓展
师:看,孩子们,一首表达祝愿、传递情感的歌曲,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亲情、友情和快乐,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中外还有很多这样优秀的作品,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一首奥地利的《平安夜》,会唱吗?
师:我们一起用“m”哼鸣。
师:这首歌还是欢快活泼的吗?是什么样的?
师:所以,孩子们,无论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歌曲,只要表达祝愿,都能让人感受到。
师:希望大家今天学习了这首歌,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与家人相聚的时候,你能为大家唱起这首歌。传递你的祝愿。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再见!师:让我们唱起《祝愿歌》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主题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