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地 理 试 题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将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试题卡上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考试号和考试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涂 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是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表 1
1.图中气压带 ( )
A.7月份被陆地高压切断 B.1月份被陆地高压切断
C.是副热带高压带 D.由热力因素形成
2.下列判断和推论正确的是 ( )
A.在气压带②影响下,亚欧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B.受风带③的移动影响,1月份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较多
C.在风带①的影响下,我国西南地区夏季湿润
D. 非洲西南端开普敦气压带②和风带③的交替控制
图2示意五种外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读图回答3~4题。
图表 2
3.该过程形成的典型岩石是 (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4.该典型岩石在①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三峡 C.塔里木盆地 D.云贵高原
下表为非洲西海岸沿20°S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据此回答5~6题。
离海岸距离/千米
0
52
104
208
水温/°C
14.7
16.4
17.4
18.4
5.该海域 ( )
A.等温线向南凸,有寒流经过 B.等温线向北凸,洋流由南向北流
C.沿岸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D.沿岸分布着世界最大荒漠
6.与该海域同纬度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其原因是 ( )
A.地形平坦,多对流雨 B.海陆热力差异大,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C.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D.来自海洋的信风和暖流影响大
图3是世界某些岛屿或大陆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图表 3
7.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受到副热带高压影响,干燥少雨
B.④位于印度洋板块,②④位于亚欧板块
C.①③位于印度洋板块,②④位于亚欧板块
D.四地西部沿岸均受暖流影响
图4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
图表 4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0.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
素是 ( )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图5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表 5
11.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可知 ( )
A.站在①、②地无能看到山顶 B.站在②地看不到山顶
C.站在③地能看到图示地区的最低点 D.站在④地能看到图示地区的最低点
12.若图中②、③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km,要在边长为1m的图幅中完整绘制该区域,最适宜的比例尺应接近 ( )
A.1:30000 B.1:3000 C.1:300000 D.1:60000
图6中的线段表示一段经线,线段上的数据为纬度,MN以及PQ之间均为海洋,NP之间为陆地。读图回答13~14题。
图表 6
13.N点所在地区附近 ( )
A.是板块的交界处 B.有世界性大渔场分布
C.深受赤道逆流影响 D.为大河河口地区
14.图示经线所在大洲 ( )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地形以高原为主
C.地形中部高四周低 D.西部沿海多火山和地震
图7为某日某刻60°N经线圈和73°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图表 7
15.T地位于P地的 (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16.该日T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 ( )
A.2:52 B.15:08 C.15:52 D.2:08
图8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回答17~18题。
图表 8
17.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甲地的气候类型将在地球上消失,则甲地 ( )
A.位于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 B.位于北半球,不温带海洋性气候
C.位于南半球,为地中海气候 D.位于南半球,为温带海洋气候
18.造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很大的主要因素是 ( )
A.太阳辐射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图9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槽线西北端气压低于东南端,则槽线东北和西南的风向分别为 ( )
A.东南、西南 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东南
20.若槽线西北端气压高于东南端,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
图表 9
A.暴雨和冰雹天气 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连绵的阴雨天气 D.干热风(焚风)天气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该岛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0°C左右,夏季气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在10°C左右。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图10),回答21~23题。
图表 10
21.据资料冰岛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发达国家中最低,其原因是该国 ( )
A.降水多,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大
B.大量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
C.处于西风带内,风力资源丰富,风能的利用率高
D.纬度高,有极昼现象,太阳能资源丰富
22.冰岛的活火山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 ( )
A.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和大西洋板块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D.大西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23.该岛冬季较温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热资源丰富 B.纬度位置较低
C.受火山活动的影响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图11为南美洲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24~26题。
图表 11
24.6到8月期间温和多雨的区域是 ( )
A.a B. c C.b D.e
25.受山脉的阻挡而气候更加干燥的区域是 ( )
A.b B.e C.g D.d
26.b和e气候类型区域的主要降水类型分别是 ( )
A.对流雨、地形雨 B.气旋雨、锋面雨
C.对流雨、锋面雨 D.锋面雨、对流雨
图12是我国沿海某城市在一次热带气旋过境时的风向和风力变化示意图。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批示风向。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12级。回答27~28题。
图表 12
27.在图示天气过程中,气旋中心的移动方向是 ( )
A.由东南移向西北 B.由东北移向西南
C.由西北移向东南 D.由西南移向东北
28.该天气系统过境时节 ( )
A.华北平原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B.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
C.三峡水库处于“排浑”期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二十年内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对于缺水日益严重的西亚地区,专家设想“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回答29~30题。
29.若冰山位于南极洲印度洋沿岸,从利用洋流的角度设计运送这座冰山,合理的线路是
A.7月,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B.7月,西风漂流——沿非洲大陆东海岸北上
C.1月,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D.1月,西风漂流——沿澳大利亚西海岸——马六甲海峡北上
30.如果大量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下列对此问题的讨论,正确的是 ( )
A.运输中,冰山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
B.运输中,改变途经海域洋流的寒暖性质
C.改变热带缺水地区的环境状况,而南极地区很少发生改变
D.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可能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大气环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16分)
图13是A、B、C、D四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其中A地的纬度为2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 13
(1)B、D两地的纬度分别是 、 。
(2)这一天,太原市太阳从 方向升起,B、C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为 、 。
(3)C地所在的地形区是 ,受此地形的影响,C地形成了 气候。
(4)请在图14中画出该日北京时间9点时的地球太阳光照示意图。
图表 14
32.(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我国近期对河北、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的
风力资源进行了重点开发。
材料二 我国新疆部分区域示意图(图15)
图表 15
(1)说出风力发电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缓解作用。(4分)
(2)简述沿海地区风能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及成因。(4分)
(3)新疆达板城远离海洋,但风力资源却比较丰富。请根据图15,分析说明其原因。(6分)
33.(15分)
图16是长江、黄河部分河段的纵剖面示意图。图中高度比率是指河流落差与总落差之比;距离比率是指河段长度与总长度之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 16
(1)简述黄河从宁夏某地到包头段水文特征的变化。(3分)
(2)描述宜昌以西、以东河段纵剖面的差异,并根据内外力作用的原理分析其成因。(6分)
(3)两河上游地区是“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长期以来,对河流上游水电的大力开发,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你持何种意见?请简述理由。(6分)
34.(16分)
图17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相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 17
K] (1)甲、乙、丙均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甲、乙两区域面积不同,试从下垫面的影响对其做出解释。(6分)
(3)比较乙、丙两分布区的纬度差异,从大气环流状况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35.(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及政府首脑在哥本哈根参加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商定新的协议。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变化分布图(图18)
图表 18
(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请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2)说明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差异及成因。(4分)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6分)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5 CBDDB 6—10 DCBBB 11—15 DADDD 16—20 BACAA 21—25 BCDBD
26—30 CACA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5小题,共75分)
31.(16分,每空2分)
(1)70°N 90°N
(2)东北 40° 70°
(3)东非高原 热带草原
(4)见右图
32.(14分)
(1)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1分)利用风力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轻大气的污染,减少CO2的排放量,(2分)改善大气质量,缓解全球变暖的程度等。(1分)
(2)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2分)沿海地区冬季风影响弱,夏季风影响强。(2分)
(3)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接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大风频繁;(2分)山口位置,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加快,风力较大;(2分)多戈壁,地形平坦,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故风速较快。(2分)
33.(15分)
(1)流量减少,流速减缓,冬春季一些河段有凌汛现象。(3分)
(2)以西河段落差大,以东河段落差小。(2分)以西河段以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2分)以东河段以地壳下降与泥沙堆积作用为主。(2分)
(3)赞成:(2分)水电开发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分)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分)
反对:(2分)水电开发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分)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移民安置难度大。(赞成与反对意见,只要理由合理均都可得分)。
34.(16分)
(1)三地均位于大陆东南沿海,海陆热力差异较大,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2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带来了丰沛的降水,(2分)使三地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反而具有温暖湿润的环境。
(2)乙(美国)面积大于甲(澳大利亚),其原因是:①海陆热力差异:美国(乙)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差异比澳大利亚(甲)大,季风显著;(2分)②地形:澳大利亚(甲)受大分水岭的影响,海洋水汽较难深入内陆;美国中部平原广阔,海洋水汽可深入内陆;(2分)②洋流: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昆强的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较弱。(2分)
(3)丙工的北界比乙区低(约5个纬度)。(2分)因丙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2分)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乙地区低,(2分)亚热带的北界向更低纬度推移。
35.(14分)
(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增高。(2分)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均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剧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2分)
(2)气温上升的幅度西北地区大于东部地区。(2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海洋的影响较小,大陆性强,增温的幅度大。(2分)
(3)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2分)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2分)发展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