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板书:145×2= 45×12=
指名两人板演笔算。
(2)出示卡片口算。
32×2 23×3 180×3 16×42 23×30 240×4
2.笔算。
订正板演两人的笔算,并请两名同学讲一讲笔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出示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读题,弄清题意:已知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算式怎么列?
列式145×12。
经历计算过程(笔算)。
师:你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
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教师巡视。
2.讨论。
(1)集体讨论算法。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12=1740(千米)
3.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要和乘数的个位对齐,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尾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4.与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①相同点: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相同。
②不同点:数位发生了变化。
(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5.验算]
提问:做完题后,你如何检查?
学生甲:我用计算器来验算。
学生乙:我再重做一遍。
提问:看一看精确值与你们开始的估算值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三、课堂练习
1.找出竖式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竖工。
分组,每组做一题,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对又快。快的同学先检查,然后可以完成其他组的题目。
(2)公布比赛结果。[]
(3)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组。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口述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来^源%:&@中~教1.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1.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中国@~教育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