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27 23:2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教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完成日期
课型
新授
课题
第13课五四运动
主备人
使用日期
10、20
授课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性质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正确理解。
课标要求
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回顾旧知(课件出示复习问题,学生记忆互查,5分钟)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阵地、口号、内容、意义?
新课导入:
师:每年的5月4日是什么节日?
生:五四青年节。
师:为什么将5月4日定为青年节?
生: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第二步:引课示标(1分钟):
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
1、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培养高尚的人格。
第三步:自学指导(一)(阅读P59-60五四运动的爆发,独立完成以下问题,勾画知识点,3分钟)
五四运动的爆发的背景、时间、地点、主力、口号、领导人?
处理方式: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并讲解。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由这些口号可以看出人民把斗争矛头对准了谁?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领导人有陈独秀。
学生: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教师:“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将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口号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学生: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国家领土——爱国;宁死也要斗争到底——不妥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教师:五四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下面大家根据教材把五四运动爆发后这一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用表格形式整理出来。(指导学生整理)
学生:
时间
1919年5月4日
中心
北京
主力
学生
方式
集会、游行示威、罢课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教师: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运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教师:北洋军阀政府的行为,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自学指导(二)(阅读P61--62内容,独立完成以下问题,勾画知识点,3分钟)
1.五四运动的扩大是在哪一时间以后?主力、中心地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式: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并讲解。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变化
教师:6月5日以后,五四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整理)
时间
前期(6月5日前)
后期(6月5日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斗争形势
集会、游行、罢课
罢工、罢市
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
  教师:第二阶段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2.结果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由上面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 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教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乐中的一部雄浑的青春乐章,是中国青年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历史走过昨天,历史见证今天,历史畅想明天,让我们一起感悟五四吧!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历史意义
教师:98年过去了,五四运动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因为它是一场永垂青史的爱国运动,它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展示材料)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选集》
教师:五四运动的“新”姿态有哪些?与辛亥革命相比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作为主力。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归纳总结)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2.弘扬五四精神
教师:为了纪念五四运动,我国将每年的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除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纪念它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即五四精神。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请大家通过前面的内容结合教材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第四步:拓展探究(学生讨论,师生交流,五分钟后共同解决问题。)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处理方式: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并派代表回答,师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第五步:巩固小结(1分钟)
第六步:当堂检测(一蹲一坐,同桌互判 10分钟)
见导学,基础巩固1-5题,学以致用1-4题,每题10分,共90分。
个人修订
板书设计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各种史料,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解读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