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穷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勉强”等词句感受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抓住“忐忑不安”“熬过去”品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和渔夫语言的句段,解读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感受他们的美好心灵。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目标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根据意思听写词语:裹住、抱怨、魁梧、忧虑、自作自受、心惊肉跳研读“忐忑不安”,解读桑娜的心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后,就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但回到家后,桑娜的心里是——忐忑不安(板书)看字形,猜意思。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的9-11段,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桑娜的忐忑不安。划出有关的词语、句子、一段话或是标点符号。
预设:
(1)杂乱的思绪
桑娜都想到了哪些问题?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考顺序,这几个问题的排序应该是怎样的?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桑娜的思绪为什么这么杂乱?
(2)反复出现的标点符号
省略号表明思考断断续续
问号和感叹号表明了矛盾、担忧的心理
感情朗读
(3)激动的神情
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4)幻觉
感情朗读9-11段。师生合作。
2.品读“勉强”,感受贫穷,体会“忐忑不安”。
为什么桑娜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透过这四个句子,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勉强填饱肚子”意思就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桑娜家,来到餐桌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其实透过这一个“勉强填饱肚子”我们可以猜想到桑娜一家一定还有许多个勉强,衣食住行,还有哪些方面也是勉强( )?
(3)这一个个勉强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样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4)“受”是什么意思?“够他受的”就是——
3.想象说话,解读桑娜的心理。
(1) 正是因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够他忙的,够他累的,够他苦的,所以桑娜才会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桑娜自己知道吗?
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自己非做样做不可。
桑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你们读懂了她“为什么这样做”了吗?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宁可 也要
(2)可当时桑娜想都没想,甚至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本能地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本能是什么?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二、 研读“熬过去”,解读渔夫的心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熬过去”
(1) 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12-27段,渔夫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画出渔夫相关的句子。
(2) 这里哪个词最触动你的心灵,让人听了想掉眼泪。能给“熬”换个词语吗?渔夫下这个决定不容易呀,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想象写话,解读渔夫的心理
(1) 渔夫搔搔后脑勺,神情严肃、忧虑,他也许曾想到许多,请写下来。
(2) 交流
(3) 这就是当时渔夫所想的,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三、 回顾课题,升华情感
1.课题是《穷人》,可为什么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穷”字。
2.可以换成什么题目?
3.托尔斯泰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生活的贫穷,更显示了品德的高尚,心灵的富有。
品读“勉强” 感悟《穷人》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上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两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抓住“勉强”一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咏三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既体会到穷人的穷困和悲惨,又感受到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一、品读“勉强”,解读桑娜的“忐忑不安”
【片段回放】
师:从桑娜杂乱的思绪,激动的神情,以及产生的幻觉和这反复出现的省略号、问号、感叹号,我们可以感受到桑娜此时的忐忑不安。桑娜为什么会这样忐忑不安呢?
生:因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一定觉得有一个词特别让你心酸?
生(齐声):勉强
师:“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只能刚刚吃饱,根本不会去考虑好吃还是不好吃。
生2:没有一点剩下的,也许有时还吃不饱。
师:让我们走进桑娜家,来到他们的餐桌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见桑娜家的桌子上只放着一盘鱼和一盘黑面包。
生2:我看见每人碗里只分到巴掌大的一小块黑面包,鱼只有小小的一两条。
生3:我看见孩子们一下子就把面包吃完了,还想吃,可碗里已经没有了。
师:其实透过这一个“勉强填饱肚子”,我们可以猜想到桑娜一家一定还有许多个“勉强”,衣食住行,还有哪些方面也只能是“勉强”的?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房间里没什么家具,最醒目的就一张破旧的床,勉强睡得下一家七口。
生2: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的,勉强够穿。
生3:房子上已有许多裂缝,但也没钱修补,只能勉强抵挡风雨。
生4:渔网也是补了又补,勉强可以打鱼。
师:其实这一个个勉强都在告诉我们,桑娜家的生活——(生)非常贫穷。所以,此时桑娜会——(生)忐忑不安
(感情朗读)
【解说】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后,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家,但回到家后,她心中交织着紧张、担忧,因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自己家的生活“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因而体会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是解读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的基础和关键。聚焦“勉强”这一饱含辛酸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来到他们的餐桌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形象地感知桑娜家吃得差;继而“由这一个勉强可以猜想到桑娜家一定还有许多个勉强”再次具体全面地感受桑娜家贫穷的生活。这样的品读,化“勉强”这一干瘪的语言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从而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不仅理解了“勉强”的意,更体会到“勉强”的情;理解了桑娜内心的矛盾,也感受到了桑娜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
二、联系“勉强”,解读西蒙一家的贫寒
【片段回放】
师:为什么你们说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这两个孩子就会死。
生1:因为课文中告诉我们西蒙的两个孩子还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生2:课文中写到“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而第一自然段中说“屋外是寒风呼啸”,这么冷的天,屋子里都没有生炉子,可见西蒙家的生活一定很贫穷。
师:桑娜和渔夫两个人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只能是“勉强填饱肚子”“勉强够穿”,西蒙家的生活会怎样?
生:西蒙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定是连“勉强”也无法达到。生病就意味着死亡,因为根本没钱看病。
师:是呀!在这样的家境中,桑娜不把他们抱回家,失去母亲的这两个孩子一定会死。所以桑娜宁可自己被丈夫揍一顿,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解说】 课文的主人公虽然是桑娜和渔夫,但是对西蒙一家的描写不能不读。引导学生联系桑娜家只能是“勉强填饱肚子”,进而思考西蒙家的生活又会怎样?通过这一辛酸的比较,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沙俄时代穷人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是理解了桑娜为什么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
三、回顾“勉强”,解读渔夫的“熬过去”
【片段回放】
师:读着渔夫说的话,哪个词最触动你的心灵,让人听了想掉眼泪。
生(齐声):熬。
师:能给“熬”换个词语吗?
生:挺、扛、撑、挨。
师:对,可以换成这些词,但渔夫为什么说是“熬”呢?
生:因为渔夫知道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今后的生活会更艰难。
师:现在的生活是“勉强填饱肚子”“勉强够穿”“勉强睡得下”,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生活又会怎样呢?
生1:原本勉强睡下七个人的床不够睡了,渔夫和桑娜就要打地铺了。
生2:原先是“勉强填饱肚子”,多了两个孩子,分到每个人碗里的食物会更少了。
生3:也许还要把桑娜或渔夫是衣服改一改给孩子们穿。
师:生活将更艰难。所以渔夫是说是“熬过去”。渔夫下这个决定不容易呀,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略)
师:渔夫当时可能会想到许多,请写下来。
生1:多养两个孩子生活会更艰苦,床睡不下了,吃的东西也不够分了。但是我们总不能不管这两个孩子,我和桑娜可以睡地上,我再多打会儿鱼,应该可以熬过去吧!
生2:如果我们收养这两个孩子,那么原本就贫困的生活会更困难了,现在我们从早到晚地干活,也只能勉强吃饱穿暖……但是,如果不收养这两个孩子……不,我不能那么做,我宁愿自己再辛苦点,也要养活他们!
生3:到底该怎么办?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我和桑娜受的了,难道还要给自己增加负担吗?但是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吧!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还是把他们抱过来吧,就这么决定了。只是桑娜会更辛苦了。
【解说】 一个“熬”字道尽了生活的艰难。为什么用“熬”?“现在的生活是‘勉强填饱肚子’‘勉强够穿’‘勉强睡得下’,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生活又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沟通了学生之前的学习体会,之前的情感体验,通过联系比较,品出“熬”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此时,“熬”不再只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而是让渔夫这一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鲜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两者不可或缺。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性,瞄准语言,指向心灵。教师要找准语言习得与人文熏陶的融合点,深层叩击词句,鉴赏语言文字的情意,体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让语言和人文共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