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1814—1864)出身农家,屡应科举不中。社会矛盾的尖锐,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第三次科举期间,洪秀全得到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其启发,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科举又一次落榜后,他受打击重病一场,于是抛开了孔孟之书,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太平天国”名称的来历,受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影响,农民一直向往一个“天下太平”的社会,还吸取了基督教《圣经》中的“千载太平”之意。太平天国的“天”,继承了中国古代“顺天”的思想,并糅合了基督教“天父上帝”的教义。因此,“太平天国”这个名称,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建立人间天堂的社会理想。
太平天国运动
重要事件:
(1)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都天京
(3)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
(4)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组成新的领导核心,暂时稳定局势
(6)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如何建立?
太平天国运动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
──洪仁玕《资政新篇》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对比两个纲领文件做法有什么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初起时,以消灭满清,解救人民为号召,故百姓归附,各国亦表同情,严守中立。然其政权神权色彩太浓,措施荒诞,又排斥儒家思想,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焚毁庙宇神像,遂激起知识分子及民众的反感。故曾国藩号召国人抵抗太平天国,谓此非汉满民族之争,而为文化思想之争,实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因。加以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失利,所至焚毁劫掠,加深国人与外人的恶戚,而诸王内讧,自削国力,亦加速太平天国的败亡。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材料认为太平天国为什么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这场与清廷对峙十几年的“异样政权”,即便最终失败了,终结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太平天国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而且促进了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淮军逐渐由最初的武装力量演变为政坛上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改变了原有满重汉轻、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政治的走向。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如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2)洪秀全科举落地,创立了拜上帝教
2.重要事件:
(1)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攻下南京改为天京,定都天京
(3)北伐、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1856年)
(4)天京变乱: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组成新的领导核心,暂时稳定局势
(6)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
3.行动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内容:①平均分配土地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
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2)《资政新篇》:(1859年)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5.局限: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无法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洋务运动
19世纪洋务企业分布示意地图
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李鸿章
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
湖北织布局
军工和民用有什么异同点?
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
——上海《申报》1883年10月21日
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国家颓势
3.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内容:
(1)“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3)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等)
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5.影响: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国防特别是海防实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6.结局: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洋务派希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
7.局限:不改变封建统治,只引进资本主义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无法成功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清军战场上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冯子材老将杀敌画像
一时,西南烽烟陡起,鼙[pí]鼓如雷。
大清西南边陲岌岌可危。
一位古稀老人,以年近七旬的高龄,离开故乡,走向战斗的最前沿,走向镇南关,开始了一场卫国之战,也开始了一场传奇之战。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腾挪海军经费以建造颐和园。通过这种腾挪,一艘一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史料探讨战争结局
惟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田中奏折》1927年7月25日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战役 重要事件或人物 结果
丰岛
海战 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 战争爆发
平壤
战役 清军大败
黄海
海战 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是民族英雄 李鸿章“避战自保”,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威海卫
战役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徐骧,台湾抗日义军将领,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刘永福,地方武装黑旗军(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将领,曾协同老将冯子材的部队,创下镇南关大捷。后率领黑旗军进驻台湾抵抗日本侵略,将士大多战死。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19世纪60-70年代
(1)西北: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俄国占领伊犁
左宗棠率军平定叛乱,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中法战争(1883-1885)
马尾海战,毁福州造船厂
刘铭传、冯子材率军抗法
结果: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壮大,推行大陆政策,加紧对外侵略;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重要战役:1894年 丰岛海战(爆发标志);
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等殉国;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山东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5)影响:进一步将中国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95年)
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义勇军一起,掀起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不屈的坚强意志。
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列强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俄法银行团和英德银行团,迫使清政府分三次以高额利息共借款三亿两白银。
2.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新界,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
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3.列强加紧对中国铁路和工矿权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