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浙江省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科 学
说明:1.全卷共4页,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方框内是对某一主题知识的描述。其内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安全常识:室内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
B. 环保知识: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一污染水资源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空气污染
C. 实验现象:在酒精灯上点燃棉花??有烧焦羽毛气味
用pH试纸测定酸溶液的pH?一试纸由黄色变为红色
D. 物质用途:熟石灰一一改良酸性上壤、配制波尔多液
磷酸二氢钙[Ca(H2PO4)2]?一用作复合肥料
【考察目标】考察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命制过程】从化学运用的安全常识,环保知识,实验现象,物质用途四个角度展开,考察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解题思路】根据生产生活常识,分析各项中的因果关系,可用排除法,只要发现其中之一不正确,就可否定该项.
A、根据煤气泄漏处理方法、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
B、根据含磷洗衣粉、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污染来考虑;
C、根据棉花属于天然纤维的性质,酸溶液的特点来考虑做题;
D、根据复合肥的概念做题.
【答案】A. 燃气灶漏气时的处理方法是: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千万不要用电(例如抽油烟机、换气扇、电灯),否则容易产生电火花,因为燃气易燃,就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立即打开排气扇是错误的;因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粘在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故A不是全部正确;
B. 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能造成水污染,由于燃烧化石燃料能产生有害气体,所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能减少污染是正确的,故B正确;
C. 蛋白质燃烧才能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棉花属于天然纤维不能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所以C是错误的;
D. 复合肥必须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以上,故磷酸二氢钙属于磷肥而不属于复合肥。故D错误。
故选B.
【试题评价】考察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2、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能和大多数金属、有机物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气体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C.给氯酸钾加热,不加二氧化锰就不产生氧气
D.课本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将红磷换成木炭实验会失败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了解。
【命制过程】本题围绕氧气的化学性质,从实验室氧气的制取,氧化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角度考察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只要考试熟练掌握氧气相关化学性质,即可正确作答。
【解题思路】
A.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选项错误。
B.氧气能和大多数金属、有机物反应是因为氧气有较强氧化性,氧气是一种稳定的气体。
C.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
D.正确。
【答案】D
【试题评价】试题把氧气的化学性质作为考察重点,学生只要平常熟悉常见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熟悉相关反应即可正确作答。这种物质性质结合实验的题型是近年中考常见题型。
3、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下四个图。试问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
【考察目标】本题主要考察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命制过程】本题从显微镜对同一标本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角度,考察学术对显微镜的使用的掌握情况。
【解题思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同时视野也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则视野越暗。同一标本,图C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因而视野最暗。
【答案】C
【试题评价】此题主要考查考生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才能较容易的完成此类题目。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C、流出肾脏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多
D、反射弧的五个部分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反射活动均不能完成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概念
【命制过程】试题以生物体的结构,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功能特点,考查学生对八大系统的功能的掌握。
【解题思路】因为血液经过肾脏的时候,在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由于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由含氧丰富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静脉血.故从肾流出的血液,氧减少,无机盐减少、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答案】C
【试题评价】试题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综合起来,只要考生能够清楚生物体各个系统结构的功能,是可以正确作答的。
5、水质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净水处理剂.Na2FeO4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下列有关高铁酸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高铁酸钠由三种元素组成B. 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C. 高铁酸钠是一种碱D. 高铁酸钠中含有单质铁
【考察目标】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命制过程】以水为题材,考察学生对于水中物质的组成的分析和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学生只要清楚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描述以及化合价计算要求便可作答。
【解题思路】A. 由高铁酸钠(Na2FeO4)的化学式可知,它是由钠、铁、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 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故错误;
C. 高铁酸钠(Na2FeO4)是由钠离子与高铁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D. 高铁酸钠(Na2FeO4)中含有铁元素,不含单质铁,故错误。
【答案】B
【试题评价】以生活中的水为例,让学生更加理解生活,科学与实际相结和。物质组成的描述着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而化合价的计算着重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
6、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H2+CuO???Cu+H2O
B.?2KMnO4????K2MnO4+MnO2+O2↑C.?HCl+NaOH=NaCl+H2O
D.?2Mg+O2??2MgO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命制过程】试题以置换反应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反应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按照四大基本反应的概念便可以作答。
【解题思路】
H2+CuO???Cu+H2O,,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 ?HCl+NaOH=NaCl+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2Mg+O2??2Mg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所以只有A,满足题意,故选A。
【答案】A
【试题评价】试题把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作为考查的重点,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基本反应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重视四大基本反应的概念和要求,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概念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考察目标】实验仪器的操作
【命题过程】试题以实验图像为素材,考察考生的化学实验的基础操作,以及对于图像观察的仔细程度。考生只需要按照已学的标准实验操作对照图像的实验操作,找出符合或不符合题目条件的选项。
【解题思路】
A、酒精灯注意事项:
①酒精灯里的体积应大于1//4,少于2/3(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
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④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燃灯内的酒精蒸汽及酒精,可能会导致爆炸的现象发生。
⑤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图中所示用嘴吹,所以A选项错误
B、向试管内倾倒液体药品注意事项:
①瓶塞要倒放。
②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
题目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以B选项错误。
C、气体验满时注意事项: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
图中所示操作将木条伸入,所以C选项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2.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 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 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图中全符合条件,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D
【试题评价】试题把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作为考察的重点,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实验操作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仔细观察题目图像,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审题和基础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8、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和损失。以下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A. 跳楼
B. 乘电梯下楼
C. 躲在窗下
D. 用枕头护头,就近躲在床下、桌下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地震的防范
【命题过程】试题选取生活中节日起点,贴近生活。列举各种在地震中,可能会做的一些行为。考察学生对地震的防范意识,以及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学生只要对正确行为有明确的认知便可以作答
【解题思路】发生地震的过程中,禁止乘坐电源,以及做出跳楼等危险性行为,故选项A,B,C均错误。
【答案】D
【试卷评价】试题把对地震的防范作为考察重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地震防范的要求,只要学生理解生活常识,重视防范意识,完全可以正确作答,属于较简单的题目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把木块压在竖直的墙上保持静止时,手对木块的压力越大,木块所受摩擦力越大
B、等质量的两个气球A和B,A匀速向上运动,B匀速下降,是因为B所受的重力比A大
C、起重机把1楼的某2000N的重物竖直吊至7楼,物体水平总移动了15m,起重机对物体做功约为36000J
D、滑雪运动员滑雪时身体弯曲,是为了降低重心减小惯性
【考察目标】本题考查平衡力、重力和惯性
【命制过程】本题以运动和力为材料,考查考生对平衡力的性质、重力的大小、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以及做功的条件及计算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按照平衡力的判定,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以及物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和功的计算公式即可做答。
【解题思路】A项:木块在竖直的墙上受到保持静止,受到平衡力作用,即木块所受向上的摩擦力与竖直向下的重力式一对平衡力,重力保持不变,则摩擦力大小不变;A项错误。
B项:等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相等;B项错误。
C项:物体竖直移动了6楼,约18米,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
起重机对物体做功约为18m*2000N=36000J;C项正确。
D项: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只有质量,所以重心不影响惯性大小;D项错误。
【答案】 C
【试题评价】试题把重力、平衡力、惯性和做功作为考查重点,体现了(考纲)对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注重定义的理解与记忆,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概念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10、小明对水的组成进行探究,他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总数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C. 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属于化学变化 D. 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考察目标】 水的组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命制过程】 试题以水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水的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的理解,考生只要正确理解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便可作答。
【解题思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不正确.
B、水电解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总数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正确.
C、水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的电解属于化学变化.不正确.
D、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需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不正确.
故选:B 。
【答案】 B
【试题评价】 试题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出发,深入探讨水在初中科学中所涉及的蒸发和电解实验中水的一些变化,考查结合基本概念,体现了对概念的重视。考生要充分了解水在实验中发生的是哪类变化,就可正确作答。
11、大气压与生产、生活、科研紧密相连,下面几个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有空气进入管内,则测出的大气压值比实际值小
B. 利用高压锅煮食物容易煮熟,原因是压强越大,沸点越低
C. 人吸气时,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变小,大气压将外部空气压入肺内
D. 用吸盘能将玻璃板提起是大气压的作用
【考察目标】考生对大气压强的掌握
【命制过程】本题从托里拆利实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存在等方面结合生活实际综合考查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掌握情况。
【解题思路】B选项错误,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锅内温度越高,食物更容易煮熟。
【答案】B
【试题评价】本题考察了考生对大气压强的掌握情况,考生需要了解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基本题型,此类题型比较简单。
12、某湖泊引进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湖泊中甲的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而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湖泊中食草鱼类不属于脊椎动物
B.甲的引进不影响此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此湖泊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D.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生态系统以及脊椎动物的区别
【命题过程】在近年中考题题中,生态系统属于必考点,本题以湖泊这个生态系统为素材,考察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辨认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的区分。同时,需要学生掌握对于脊椎动物的辨析。只需要学生避开易错点,对基础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便可以解答出来。
【解题思路】A中,鱼类属于脊椎生物;甲的引进已经造成了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长期下去会导致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濒临灭绝,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利于生态平衡,故B项错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二者缺一不可,故C项错误。本地食草鱼类和水草的数量逐年显著减少,说明食草鱼类的主要食物不是甲,所以大量投放同种食草鱼类并不能有效控制甲的蔓延,故D项正确
【答案】D
【试卷评价】试题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为考察重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种类区分的要求,属于中等难度题目,需要学生能够避开一个易错选项C,便较容易作答。这种重视概念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13、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U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电流表A的示数I,电压表V的示数为U1,电压表V的示数为U2.移动滑动变阻器得到在不同电流下的U1?I图线和U2?I图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
A. 电流表示数增大时,电压表V1示数增大B. 两条图线在Q点相交,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是1.25ΩC. 由图象可知电源电压U为4.5V,定值电阻R0为1ΩD. 当滑片位于最右端时,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为4.5W
【考查目标】欧姆定律的应用,小灯泡实际电功率的计算。
【命制过程】本题以串联电路,电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欧姆定律、串联电路规律和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能运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便可以作答。
【解题思路】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R0串联,电压表V1测变阻器和灯泡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V2测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由U=IR可知,当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时,R0两端的电压增大,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滑动变阻器和灯泡两端的电压之和减小,即电压表V1的示数减小,故A错误;
由图象可知,上面的图线是U1?I的图象,下面的图线是U2?I图象;
(2)由图象知,Q点处说明U1与U2相等,则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0Ω,故B错误;
(3)由图象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为零时,说明电路发生了断路,而此时U1的示数为4.5V,这说明与电压表V1并联的电路某处断路,此时U1等于电源电压,即电源电压U=4.5V;
当滑片位于最右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
由图象知,当U1=2.5V时,电路中的电流I=2.0A,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此时R0两端的电压:
U0=U?U1=4.5V?2.5V=2.0V,
由I=UR可得,R0的电阻:
R0=U0I=2.0V2.0A=1Ω,故C正确;
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PL=U1I=2.5V×2.0A=5W,故D错误。
【答案】 C
【试题评价】试题把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的应用作为考查的重点,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欧姆定律和小灯泡电功率公式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重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的记忆和应用,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熟练运用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14、如图所示,由相同的滑轮组装的滑轮组,甲乙两人分别用两装置在相等时间内将质量相等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空气阻力、摩擦、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均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拉力是乙的拉力的3倍
B. 乙拉绳子的速度大小是甲拉绳子速度大小的2倍
C. 甲拉力的功率大于乙拉力的功率
D. 左图装置的机械效率比右图的小
【考察目标】 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功率的计算
【命制过程】 试题以滑轮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滑轮的正确认识,考生要根据滑轮的特点分别求出拉力F、拉力端移动的速度(拉绳子的速度)、拉力的功率,以及考虑滑轮质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比较进行判断便可作答
【解题思路】 由题知,重物重力相同(设其大小为G),物体升高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
(1)对于左图,因为两个都是定滑轮,空气阻力、摩擦、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均不计,所以F甲=G, v甲=v; P甲=F甲v甲=Gv;η甲=100%;
(2)对于右图,因为是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n=2,空气阻力、摩擦、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均不计,所以F乙=G,绳子的速度v乙=2v;
P乙=F乙v乙=2G×12v=Gv;空气阻力、摩擦、绳子的质量均不计,但因克服动滑轮做额外功,该装置的额外功>0,η乙<100%;
由以上分析可知:
A. 甲的拉力是乙的拉力的2倍,故A错误;
B. 乙拉绳子的速度大小是甲拉绳子速度大小的2倍,故B正确;
C. 甲拉力的功率等于乙拉力的功率,故C错误;
D. 左图装置的机械效率比右图的小,故D错误。
【答案】 B
【试题评价】 试题选择了初中科学简单机械中的滑轮,应用了滑轮组,需要考生对滑轮组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并从此展开滑轮组拉力、自由端移动速度、功率以及机械效率的比较,综合考查学生能力。
15、水平地面上有底面积为300cm2、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 器A,内有质量为400g、边长为10cm、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B, 通过一根长10cm的细线与容器底部相连,此时水面距容器底30cm(如图),计算可得出()
A. 绳子受到的拉力为14N
B. 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90N
C. 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200Pa
D. 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变化了200Pa
【考察目标】 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命制过程】 试题是对浮力和压强的一个综合考查,题中涉及浮力以及压强的计算,需要考生掌握浮力压强计算公式,并对重力与压力进行区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得出受力大小以及压强变化情况从而作答。
【解题思路】 A.木块的重力:G=mBg=0.4kg×10N/kg=4N,木块浸没在水中,则 V排=V木=(10cm)3=1×10?3m3,物体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10?3m3=10N,绳子的拉力为:F=F浮?G=10N?4N=6N;故A错误;
B. 容器内水的体积V=Sh=300cm2×30cm?1000cm3=8000cm3=8×10?3m3水的质量m水=ρV=1.0×103kg/m3×8×10?3m3=8kg,因不计质量的薄壁盛水柱形容器,则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总=(m水+mB)g=(0.4kg+8kg)×10N/kg=84N,故B错误;
C. 木块漂浮,F′浮=G=4N;由F浮=ρ液gV排得,木块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F′浮/(ρ水g)=4N/(1.0×103kg/m3×10N/kg)=4×10?4m3所以液面下降的深度为:△h=△V排/S=(1×10?3m3?4×10?4m3)/300×10?4m2=0.02m △p=ρ水g△h=1.0×103kg/m3×10N/kg×0.02m=200Pa,故C正确;
D. 绳子断和断之前,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受力面积不变,故剪断绳子,待物块静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没有变化,故D错误;
【答案】 C
【试题评价】 试题作为中考科学选择题的最后一题,题中涉及了受力分析以及压强等的计算,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浮力压强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能对学生科学综合素质掌握情况有个良好的判断。
16、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现象。李红同学发现:阳光照射下家里窗户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于是她就提出了下列问题,请帮助分析回答:
?(1)一天中不同时刻,使窗户影子的大小和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杭州市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______日的楼影来计算。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命制过程】试题以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地球所造成的不同现象,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节气的掌握情况。
【解题思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我们会发现太阳有东升西落现象。早晨、中午、下午,太阳光从不同方位、以不同的角度(太阳高度)从窗户射入,使窗户影子的大小和位置发生变化。由于地球倾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地球上各地在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使室内被太阳光直接照到的面积和光线进入室内的深度都不同,窗户影子的大小和位置也就不同。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影子最长,所以两居民楼间的距离应根据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
【答案】(1)地球的自转使一天内不同时刻太阳方位、太阳高度等不同;
冬至
【试题评价】试题利用正午的太阳位置,从一天中不同到一年中不同来体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差别,并且通过节气来进行拓展,考查考生的掌握情况。考生通过生活的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结合就能正确解答。
下图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省东部临 洋,该省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地壳比较活跃。
【考察目标】地理位置,地震和火山发生的原因
【命题过程】以地图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掌握。能结合地理位置来阐述地震及火山发生的原因。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图示岛屿在(23.5°N,120°E)附近,联系所学可知为台湾岛,故甲为台湾岛,台湾省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因此火山和地震多发。
【答案】太平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试题评价】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地震和火山为题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板块运动。
18、健康人近距离接触携带有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就有可能被感染。被该病毒感染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1)该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 。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传染病的防治。
【命制过程】从禽流感的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角度,考察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的掌握。
【解题思路】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人感染禽流感是由H7N9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病原体。预防H7N9型禽流感应该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答题。
【答案】H7N9型禽流感病毒;
【试题评价】本题考察传染病的防治,解答时从相关概念、原理入手即可。
19、如图是环卫工人用的一种垃圾夹的结构示意图。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手把上,另一端穿过空心管杆与两夹爪的一端相连。当用力捏手把时,夹爪在拉绳的作用下可夹持物体,同时弹簧被压缩:当松开手把时,夹爪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在使用过程中,手把是_______________,夹爪是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目标】本题考查杠杆。
【命制过程】本题以杠杆为材料,考查考生对杠杆的分类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按照杠杆平衡条件即可做答。
【解题思路】手把和夹爪的杠杆示意图如下:
在使用手把时(左图),作用在手把处的力F是动力,拉绳对手把处的拉力是阻力F1;
由图可以看出:动力臂要大于阻力臂,因此是手把处是省力杠杆。
在使用夹爪时(右图),拉绳的拉力F1是动力,夹爪处受到的阻力F2是阻力;
由图可以看出:动力臂要小于阻力臂,因此夹爪处是费力杠杆。
【答案】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试题评价】试题把杠杆平衡条件作为考查重点,体现了(考纲)对杠杆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并能分析出力臂和力的作用点,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分析能力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20、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6
27
溶液质量(克)
59
66
68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 克。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溶液的配置
【命题过程】本题以典型的氯化钠溶液作为题材,考察学生对溶液的配置,饱和溶液的判断,浓稀溶液的掌握情况。学生只要按照饱和溶液的基本概念入手,便可以解答出来。
【解题思路】(1)分析上述三组溶液,由C组溶液可以知道50g水中最多溶解18g食盐,因此AB为不饱和溶液, C为饱和溶液;故填AB;(2)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以知道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9g,因此溶液质量为,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1000g-59g=941g;故填:941.
【答案】(1)A、B (2)941
【试卷评价】试题对溶液的配置作为考察的重点,符合了《考试说明》中对本块知识点的要求。只要考生能较好掌握溶液的配置,重视饱和溶液的基本概念,便可以解答出来,属于中等难度题目。这种考察计算的命题方式,可以很好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
21、如图实验装置适当组合可用于O2、H2、CO2等气体的制备和收集。
(1)若A装置内药品为Zn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
(2)B装置正放桌面,用于收集A生成的O2,则a接___(选填“b”或“c”).
(3)如果要制取和收集干燥的CO2,需要在A装置之后连接两个B装置,则在前一个B装置内加入的试剂是___(选填“浓硫酸”或“氢氧化钠”).
【考查目标】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气体制取。
【命制过程】试题以化学方程式书写,气体制取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常见气体的制取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制取的方法便可以作答。
【解题思路】
(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Zn+2HCl=ZnCl2+H2↑;
(2)B装置正放桌面,用于收集A生成的O2,则a接b,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b;
(3)如果要制取和收集干燥的CO2,需要在A装置之后连接两个B装置,则在前一个B装置内加入的试剂是浓硫酸,二氧化碳与硫酸不反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故答案为:浓硫酸;
【答案】(1)Zn+2HCl=ZnCl2+H2↑;(2)b;(3)浓硫酸
【试题评价】试题把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气体制取作为考查的重点,体现了《课程标准》对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气体制取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重视常见气体燃烧的现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气体制取的要求,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知识点熟练运用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22、三个质量相同、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装有同样深的同种液体放在水平面上,比较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1 P2 P3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每个容器中的液体重力和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大小关系F1 _____G1,F3_____G3
(1) (2) (3)
【考察目标】考察学生液体压强的掌握
【命制过程】采用控制变量发,比较不同状态下液体压强的大小以及液体重力和液体对容器压力的大小关系。
【解题思路】
液体内部的压强是由于液体本身的重力而引起的,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并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有如下关系:
①液体压强:P=ρgh,比较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有P1=P2=P3
②比较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1=F2=F3=PS=ρ液ghS=G液圆柱= G2
③液体重力G=mg=ρVg,比较容器中液体体积有V1 ④比较每个容器中的液体重力和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1>G1,F2=G2,F3【答案】P1=P2=P3, >, <
【试题评价】考察学生液体压强的掌握,只要熟练掌握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即可正确解答。
23、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考察目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命制过程】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来分析解答本题.
【解题思路】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图中汽车的像逐渐减小,说明汽车远离摄像机镜头,像距减小。
【答案】照相机;远离
【试题评价】把科学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24、水的性质抽查过程中,某水溶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K+、Cl?、Mg2+、Ba2+、CO32?、SO42?离子中的几种,现取200克溶液等分成两份,进行如下实验: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第二份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后,得到沉淀6.27克,经足量的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克,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题:
(1)该溶液一定不含有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
(2)200克溶液中含有的CO3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存在K+,则每份溶液K+的质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考察目标】本题考查盐的检验
【命制过程】本题以离子检验为材料,考查考生对盐的性质及化学计算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按照盐的溶解性以及化学计算的步骤即可做答。
【解题思路】(1)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Cl?、CO32?、SO42?;故不一定含有氯离子;第二份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后,得到沉淀6.27克,经足量的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克,故生成的沉淀是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而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产生沉淀,镁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镁微溶于水,会形成沉淀,故一定不会含有钡离子和镁离子;溶液中一定含有钾离子;
由上述分析可知,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2.33g,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6.27g?2.33g=3.94g,则每份溶液中CO32?的质量为3.94*60/197=1.2g,200克溶液中CO32-的质量为2.4g。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
设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质量为x,
K2CO3+BaCl2═BaCO3↓+2KCl
197 149
3.94g x
197/149=3.94g/x
x=2.98g
设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质量为y
K2SO4+BaCl2═BaSO4↓+2KCl
233 149
2.33g y
233/149=2.33g/y
y=1.49g
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1.49g+2.98g=4.47g,4.47g氯化钾中含钾元素质量为4.47g×3974.5=2.34g
【答案】 (1)K+ 、CO32?、SO42?
(2)2.4g
(3)大于等于2.34g
【试题评价】试题把盐的检验和化学方程式计算作为考查重点,体现了(考纲)对盐溶不溶、盐的检验。化学计算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理解并应用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把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并应用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25、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
????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干燥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序号),它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粉末,实验结束后可采用?????????????的方法,予以回收利用。
(2)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G、H装置,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的燃烧必备的一个条件是??????????????????????????????????。?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它们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常温下NH3是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则制取并收集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实验室氧气的制取和催化剂
【命制过程】该题先是常用仪器的考察,然后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催化剂的相关知识的考察。通过实验的不同现象考察物体燃烧的条件。通过阅读拓展知识点来考察洗气的知识点。学生只有掌握比较综合,才能完全正确。
【解题思路】(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故答案为:BE
(2)将产生的氧气分别通入G、H装置中,观察到G中的白磷自燃,因为满足于燃烧的条件;H中的白磷不燃烧,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自燃;不燃烧;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气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AD;【答案】(1)BE? 过滤(2)?必须有氧气作助燃剂(3)A?D?
【试题评价】该题先进行了对常见使用仪器的认识,然后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来进行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比较来推出氧气的相关性质。并通过相关的拓展来检测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能力。
26、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的生理活动简单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某种生理过程,②、③分别表示
两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C系统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后,血液名称上如何变化? 。
(2)D系统中形成尿液的要经过 过程。
【考察目标】血液循环中的肺循环、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命题过程】试题以实验图像为素材,考察考生对于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较为综合的记忆,以及对于图像观察的仔细程度。考生需要按照已学的血液循环的一部分内容对照题目的图像进行理解和填空。
【解题思路】
(1)由图像可知只有血液循环系统才能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联系所以C系统为循环系统,题中C系统经过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在所学人体中的气体交换只有:CO2和O2。
注:也就是说循环系统将O2给与组织细胞并带走CO2,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填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由图像可知D系统是形成尿的,是泌尿系统,形成尿的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直接记忆)。
【答案】(1)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试题评价】试题把对人体各个系统较为综合以及较大范围作为考察的重点,只要考生平时对人体各个系统的记忆,仔细观察题目图像,完全可以正确作答。
27、小华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设计了图甲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50Ω,1A”的字样。
(1)按图甲连接好电路并闭合开关后,小华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则应对电流表进行的操作是___.
(2)纠正错误后,小华开始实验并记录了多组电流表A和电压表V1、V2的示数,作出如图丙的A.?B两条曲线,其中表示通过R1的电流和R1两端电压关系的曲线是___.
(3)由图丙数据可知,实验中所使用电源的电压为___.
(4)本实验和下列实验都需要经过多次测量,其目的与本实验不同的有___(填序号).
①研究杠杆平衡条件;②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③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④用密度计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考察目标】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命制过程】
(1)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2)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判断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由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确定电路中的电流变化,根据U=IR,判断电阻R1的电压变化,由串联电阻电压的规律可判断R2的电压变化;(3)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电源电源等于两电压表示数之和,求电源电压;(4)逐一分析每个选项,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题思路】(1)按图甲连接好电路并闭合开关后,小华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即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说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则应对电流表进行的操作是:交换电流表正负接线的连接;
(2)甲图中,电压表V1测R1的电压,电压表V1测R2的电压,
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由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根据U=IR,电阻R1的电压变小,由串联电阻电压的规律,R2的电压变大,故其中表示通过R1的电流和R1两端电压关系的曲线是A;。
(3)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电源电源等于两电压表示数之和,由图丙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2A时,R1、R2对应的电压为2V和4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电源电源等于两电压表示数之和,电源电压:
U=U1+U2=2V+4V=6V;
(4)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要多次测量,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普遍性的结论,
①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②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多次测量是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③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④用密度计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多次测量是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答案】(1)交换电流表正负接线的连接;(2)A;(3)6V;(4)②④
【试题评价】以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为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由简单到复杂延伸,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8. 为了探究影响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小组同学利用木块A,砝码B,弹簧测力计等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先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动木块,然后通过木块A上增加砝码B以改变A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并用测力计测量木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研究过程如图(a)、(b)和(c)所示,三次实验中木块A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1=v3>v2.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和(b)两图可知:___;
(2)比较(a)和(c)两图可知:___.
(3)c图中砝码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N.
【考查目标】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命制过程】试题以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素材,考查考生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掌握情况,还有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考生只要熟悉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变量法便可以作答。
【解题思路】
(1)比较(a)和(b)两图,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速度不同(v1>v2),测力计示数F1=F2,可得出结论:当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2)比较(a)和(c)两图,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不同,且压力越大,拉力越大,即摩擦力越大,可得出结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A、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A.?B间没有摩擦力,则木块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0N;
故答案为:(1)当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2)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0.
【答案】
(1)当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2)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0.
【试题评价】试题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变量法作为考查的重点,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变量法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只要考生重视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变量法,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实验方法,将知识点与实验结合在一起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29、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实验装置】
【交流与讨论】
Ⅰ 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______g;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填序号)
A. 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B. 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C. 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考察目标】本题考查气体的制取、干燥、净化和浓盐酸的性质与检验。
【命制过程】本题以实验基本技能为材料,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作用以及常见离子的检验的掌握情况,考生根据平常所学的实验装置作用,气体的净化等知识点即可做答。
【解题思路】Ⅰ. (1)设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需要过碳酸钠的质量为x,
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244 32
x 0.25L×1.28g/L
244x=320.25L×1.28g/L
x=2.44g
Ⅱ。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大,原因可能有: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答案】 2.44 ABC
【试题评价】试题把实验装置的作用、浓盐酸的个性和氯离子的检验作为考查重点,体现了初中科学对离子检验方法、实验操作以及装置作用的要求,只要考生注重理解与记忆,完全可以正确作答,这种重视理论的应用的命题方式,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30、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较快。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的一种状态,它会影响身体健康。
(1)肥胖会增加患一些其它疾病的风险(如图),图中列举的五种疾病中,最有可能由胰岛素不足引起的是________。
(2)某同学食用了一包零食,其中含有4.5克脂肪。脂肪在人体中,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在 。打乒乓球时,该同学每小时消耗的脂肪约6克。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同学通过打乒乓球,约需________小时才能消耗完4.5克脂肪。
(3)据调查,我国3~17岁人群是糖类饮料的高消费群体,过多饮用糖类饮料也会导致肥胖,其原因是________。
【考察目标】人体的营养元素,常见疾病
【命题过程】本题以当下流行的青少年肥胖作为典例,从而考察学生对于人体的营养元素作用的掌握情况以及各种疾病的产因。学生只要能够知晓基本元素的作用,以及简单的数学计算,便可以很容易解答出此题。
【解题思路】(1)根据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分析,胰岛素不足引起血糖过高,因此最容易引起糖尿病
(2)脂肪在人体中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在小肠中,消耗完4.5克脂肪的时间
(3)过多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答案】(1)糖尿病(2)0.75(3)体内多余的糖类会转化为脂肪
【试卷评价】试卷以人体营养元素的功效为考察重点,符合了《考试说明》中对本块知识点的要求。只要考生能较好掌握人体营养元素的作用,便可以作答出来,属于中等难度题目。考察以知识点概念为主的试题,可以很好检验学生的基础能力。
在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中,推土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是某型号履带式推土机,其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150kW,质量为2.0xl04kg,履带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2.5m2。(取g=l0N/kg)。求:??
推土机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若推土机在平直场地上以额定功率作业,在其以1.5m/s的速度匀速前进20m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阻力及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若推土机以额定功率经过10s把一块质量为6×103kg的石块沿斜坡推到高5m的上坡上,则推土机的效率为多少??
【考查目标】本题考察压强、功率和机械效率
【命制过程】该题先是考了静止时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强,然后再是匀速前进时,二力平衡条件下计算阻力大小和所做的功。最后是机械效率的考察。学生要对压强,而二力平衡条件和机械效率足够熟悉,就能解答这道题。
【解题思路】(1)对地面的压强为p=;
受到的阻力为;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
W总=Pt=150x103Wx10s=1.5x106J;
W有用=G石h=m石gh=6.0x103kgx10N/kgx5m=3x105J;
效率η=W有用/W总x100%=20%;
【答案】(1)推土机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8×104Pa;(2)它受到的阻力为1×105N,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为2×106J;
(3)推土机的效率为20%
【试题评价】该题考察了对压强、二力平衡和功和功率的知识点。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需要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和公式,二力平衡的如何运用,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的公式,并且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
32.、化学家TimRichard将分子结构简式像小狗的某有机物(如图所示),取名为“小狗烯”(化学式为C26H26).
请计算:
(1)“小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
(2)“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___(填最简整数比).
(3)含4.8g碳元素的“小狗烯”的质量为多少_______g?(第(3)小题写出计算过程)
【考察目标】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命制过程】 试题以一种新型有机物的化学式为出发点,考查考生对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以及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考生只要正确理解化学式中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质量比的计算,并合理运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解出物质质量即可解答。
【解题思路】 (1)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6+1×26=338.
(2)“小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1×26)=12:1.
(3)含4.8g碳元素的“小狗烯”的质量为4.8g÷12×26338×100%=5.2g.
故答案为:(1)338; (2)12:1; (3)含4.8g碳元素的“小狗烯”的质量为5.2g
【答案】 (1)338;
(2)12:1;
(3)含4.8g碳元素的“小狗烯”的质量为5.2g
【试题评价】 试题选择一种新型有机物的化学式为素材,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再回归到最基础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以及化学式中质量分数的运算,充分体现了教材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解题过程中又涉及对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式,很好的考查了学生对公式的灵活应变能力。
33、某现代化温室蔬菜实验基地,要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
同一品种,生长状况和质量完全相同的甲、乙、丙、丁、戊五组蔬菜,分别放置在不同温
度环境下暗处理1小时后,分别测出其质量变化;然后再同时置于光照下1小时(光照强
度相同),分别测其质量变化,记录数据如下表,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实验中已排
除蒸腾作用对蔬菜质量的影响)
组 别
甲
乙
丙
丁
戊
温度(单位:℃)
23
24
25
26
27
暗处理1小时后质量的变化(单位:毫克)
﹣1
﹣2
﹣3
﹣4
﹣2
光照后1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单位:毫克)
+1
+2
+3
+4
+2
(1)分析表中数据,该蔬菜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 ℃。
(2)乙组蔬菜光照1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2毫克(选填“>”、“=”或“<”)
(3)若下图表示丙组蔬菜一昼夜(O﹣K段)对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变化,则图中表示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哪一段时间?(用字母表示) 并请说明理由。
【考察目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像理解
【命题过程】试题以实验数据为素材,考察考生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以及对于图像的理解。考生需要分析题目中图像线转折变化所表示的意义。
【解题思路】
(1)题目所求蔬菜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因为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使蔬菜质量增加,所以题目中所求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只要找蔬菜质量增加最多时所对应的温度,即26℃。
(2)题目所求乙组蔬菜光照1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表格数据所给为光照后1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为+2毫克
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呼吸作用也是在进行要消耗有机物,所以图中质量增加量+2不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呼吸作用小号的有机物质量,所以
乙组蔬菜光照1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2毫克
(3)题目图像纵坐标为二氧化碳释放量和吸收量,A点之前一直是二氧化碳释放且一定,A点开始二氧化碳释放减少,不是代表呼吸作用减弱,而是意味着光合作用消耗了一部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A-B段: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是在释放
注:光照强度较弱
B-F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在吸收
注:光照强度在变化,但是B-F段的光照强度还是能保证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F-G段: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在释放
注:光照强度又减弱,使光合作用减弱
G后无光合作用
所以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A-G段
【答案】
(1)26℃
(2)>
(3)A-G段,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图中AG之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都有减少。
【试题评价】试题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点,体现了中考考纲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块内容的要求,需要学生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以及对于相关类图像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学生如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理解较好,以及对于图像拐点能进行分析的话,题目就可以较好的完成。
34、某固体混合物由碳酸钾和硫酸钾组成,现取一定量的该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 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 6.27g。向沉淀 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经测定,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 0.88g 二氧化碳气体。
(1)该固体中碳酸钾的质量为多少?
(2)若要求出硫酸钾的质量,下一步计算需要先求出 (填写物质名称)的质量?
【考察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化学计算根据反应方程式求质量 b
【命制过程】
【解题思路】(1)设混合物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g,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为yg,硫酸钾的质量为mg,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为ng,
则K2CO3+BaCl2═BaCO3↓+2KCl
??138???????????????????? 197?? ????149
??x?????????????? ??6.27g?2.33g???y
138x=1976.27g?2.33g=149y
解得x=2.76g,y=2.98g;
K2SO4+BaCl2═BaSO4↓+2KCl
174?????????????? ????233??? ??149
m?????????????????? ??2.33g??? ?n
174m=2332.33g=149n
解得m=1.74g,n=1.49g;
碳酸钾2.76g
(2)硫酸钡 1.74g
【答案】(1)2.76g
(2)硫酸钡 1.74g
【试题评价】考察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综合运用。
35、韩国设计师打造了一款非传统意义上的雨伞(如图甲)。这款另类雨伞没有伞盖,空气从下面的进气口进入,经高速直流电动机驱动风扇后从上面的喷气口喷出,形成一道气幕。这道气幕能够起到伞盖的作用,在使用者与雨水之间形成一道稳固的屏障,用来阻挡雨水。此外,使用者还可以控制伞柄的长度以及空气盖的大小。为了稳定电动机转速,电动机连接了一个PTC陶瓷元件(如图乙)。PTC有一个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叫做“居里点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于这个温度时,电阻值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这种气幕伞使用的PTC元件,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图可知,该PTC材料的居里点温度为___℃。
(2)你认为这种气幕伞的设计或在使用过程中有何不足___(写出一点即可)?
(3)这种气幕伞上使用的超能电池电压12伏,当PTC元件的电阻是0.1欧时,测得直流电动机两端电压11.5伏,求此时电动机消耗的功率多少瓦?
【考察目标】本题考察动态电路分析,结合图标的综合分析,电功率的计算。
【命制过程】给出题目信息,(1)考察图表分析(2)科技结合生活,从实际运用角度提出问题(3)考察电功率的计算
【解题思路】(1)根据题目提供的“居里点温度”特点,由图象可求出居里点温度;
(2)根据没有伞盖和消耗电能进行解答;
(3)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和额定功率相等,已知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下工作时间,可以得到消耗的电能。
【答案】(1)35;(2)不符合低碳经济潮流、电池耗尽后不能使用;(3)此电动机消耗的电能为0.04kW?h.
【试题评价】本题考察电路的综合运用,考生只要熟练掌握电路的动态分析,图表分析,电功率的计算即可答题。题目比较创新,紧贴生活,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和学习导向。
36、某小组在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铜的同时有气泡产生。他们怀疑硫酸铜溶液中含有某种酸,为了证实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1)取17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完成后,滤出固体,洗涤、干燥后称量,固体质量为18.4g
(2)将18.4g固体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反应所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试分析
①步骤一若滤出的固体不洗涤,对后面计算(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会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②步骤二的目的是___.
③通过计算可得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之和小于17g,对此结果作出你的解释___.
④根据实验数据该组证实了他们的猜想,请对他们实验结论是否合理进行评价___.
【考察目标】考察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化学性质。
【命制过程】考察学生实验设计的严密性,酸和金属的通性,化学式的计算,根据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究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解题思路】①若滤出的固体不洗涤,固体表面有硫酸铜固体;②反应所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可以计算剩余铁的质量;③根据“硫酸铜溶液中含有某种酸”分析;④实验数据单一没有说服力,应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来证实猜想
【答案】①若滤出的固体不洗涤,固体表面有硫酸铜固体,造成铜的质量偏大,计算铁的质量会偏大;
②步骤二的目的是计算获得剩余铁的质量,
③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之和小于17g,说明铁和硫酸铜溶液中的酸发生反应;
④不合理,实验数据单一没有说服力,应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来证实猜想
故答案为:①偏大;②计算获得剩余铁的质量;③说明铁和硫酸铜溶液中的酸发生反应;④不合理,实验数据单一没有说服力,应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来证实猜想(或没有进行铁与水反应对照,没有说服力)
【试题评价】说理题是一种要求推理过程严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题目。由于一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着重计算、轻说理的倾向,加之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故而在解答科学说理题时,往往说理不全、条理不清、主次不分、用词不准、因果不明。本题从考察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角度,来考察学生们的观察,表达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部分答对容易,全对有点难度,是近年中考很多考生的失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