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3张PPT。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人教版 语文高中选修徜徉在国风离骚青青河畔
站立在秦时明月汉魏风中
游走在唐诗花园宋词雨里
我们品味古典诗歌的幽香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知人论世赏析方法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长 恨 歌
白 居 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琵琶行》) ※知人 他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他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其名,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吊白居易 唐宣宗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论世: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
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
写下了此诗。回眸móu 粉黛dài 骊宫lí 萦纡yū
霓裳ní cháng 临邛qióng 龙驭yù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
千乘shèng 钗擘 chāi 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 gān 绰约chuò 衾寒qīn二、解读文辞(一)注意以下字音:(二)、听读录音 行文线索:
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盟誓(四)、阅读注释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重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寻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迷色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迷色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迷色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家族兴旺
观念改变迷色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迷色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
乱发西逃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失色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失色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思色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思色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访色风吹仙袂飘飖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访色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盟誓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千古绝唱 概括故事内容整体感知 结构总括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概述内容长恨歌李杨相爱
(乐极)李杨共恨
(悲极)杨妃受宠明皇迷色李思杨思:马嵬死别,蜀中伤心还都断肠,回宫相思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玉环送钗,遥寄誓词
安史之乱政治悲剧 爱情悲剧1杨妃专宠
2马嵬兵变
3玄宗思念
4仙境出现
5寄物传情 1、
玉环进宫、 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
……
不重生男重生女
——恨之内因汉皇重色思倾国
重德思贤才
思倾国,果倾国矣!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
提纲挈领,统领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6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王妃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27岁 → 册为贵妃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杨玉环,唐代容州普宁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失度荒唐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杨家显贵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杨家显贵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2、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骊宫高处入青云
……
不见玉颜空死处
——恨之直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
概括、简洁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一个关键的情节,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天宝十四载(755)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陕西马嵬驿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透过美景写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3、
乱后回京,
痛思玉环
君臣相顾尽沾衣
……
魂魄不曾来入梦
——皇之长恨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思念
四季的思念
夜晚的思念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时间景物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到黎明
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
冷落孤寂、彻夜相思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4、
道士施法,
寻觅玉环
临邛道士鸿都客
……
梨花一枝春带雨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
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焦急与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凄美、寂寞、哀怨……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5、
玉环送钗,
天人永隔
含情凝睇谢君王
……
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女之长恨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照应玄宗的思念,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点明题旨,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六)、艺术特色(一)情节曲折多变
1. 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
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 情节设计曲折巧妙,
波澜屡生、高潮迭起。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
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二)人物形象鲜明?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妃的痴心男?
杨妃女:害国殃民的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
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唐玄宗李隆基“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其好色
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表现其贪色荒政
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却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
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杨贵妃 不仅是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还是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
诗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佳人曲》 有诗为证 诗曰: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1、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七)、深入思考2、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3、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长恨歌 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体会品味感受……长恨歌 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
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讽 喻 说
以意逆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玄宗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长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之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长恨之直接原因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结尾,写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长恨之情状
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讽 喻 说
知人论世: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讽 喻 说
知人论世:
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陈玄礼等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讽 喻 说
知人论世:
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正是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长恨歌》又何尝不是为没有能够担当中兴之任的铁腕雄主而喟叹呢?其主旨在于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看来是理所当然了。爱 情 说
以意逆志:
1.白居易之作《长恨歌》,据《长恨歌传》说,是为了“惩尤物,窒乱阶”,但读了全诗,反而对“乱阶”的杨贵妃有更多的同情和怜悯,谁还忍心憎恨呢?诗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风韵十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审美趣味。
2.刻画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比,超出了常度,为历史所罕见;然后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回肠荡气的悼念,天人永隔,玄宗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以致长久地感到无比的痛苦;最后叙述方士觅魂,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心理状态被描写得极其隐约迷离,缠绵悱恻,至为动人。
爱 情 说
以意逆志:
3.自居易通过对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动人描写,歌颂了与普通人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交流,这和梁祝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爱情故事一样,都“属于人民的精神情绪的表现”。诗中虽也写到李、杨误国,但并不十分显著。
爱 情 说
知人论世: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双重主题说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爱情悲剧,李、杨两人既是悲剧承担者,又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这就使得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怜”,不能不在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谴责与同情。
诗的前半部分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情不自禁地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或者说,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其他主题说
感伤时代说
所谓“长恨”,不仅仅是作者对李、杨悲剧之“恨”,更主要的,是对统治阶级不能保持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社会兴盛面貌,反而只是在盛世中纵情享乐而招致了家破国衰局面的“长恨”,是对一个全盛时代衰亡的“长恨”。
感伤人生说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诗人的内心痛苦:不仅是爱情的不幸,还有命运的无常……概括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爱情与政治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母题之一,作为被推尊为"古今长歌第一"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无疑是表现这一母题的最伟大的诗篇。 谁在“恨”
一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二是作者和百姓在恨,恨李隆基不理朝政,重色误己、误民、误国。李隆基酿成大错却不知悔过,更加让人大恨痛恨。
三是后人在恨,后朝多少皇帝不以之为戒却重蹈覆辙,终成千古之恨。4、读完本诗,你对“情是什么”有那些感悟?请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段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一问问千古。
是呀,“情”是何物?
情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众生芸芸。?????? 情是一朵动人的花。在这朵花里,充盈了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舞双双。这朵爱情的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无语凝噎”,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南国红豆”。这朵花呀,凄美哀婉。?????????????????????????????????????
?????????????????????????????????????????????????????????????????????????????????????? ?????????????????????????????????????
情是一棵感人的树。这棵树里,充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励。这棵友情的树,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泪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树啊,浓郁,隽秀。????????????? 情是一方温馨的土。这方土地中,培育出了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公。这方忠情的土啊,催生出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土,深厚、凝重?。????????????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我之所以能备受夫差宠幸就因为我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工具,让夫差围着我团团转,不思朝政,最终导致国破身亡,要是我不会使用爱情这个工具,我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了” 昭君说:“爱情是手段,呼韩邪单于如果不喜欢我,不爱我,他就不会那么多年一直服服帖帖地称臣于汉朝,所以,我出塞完全是汉人外交的手段而已,若论爱情还谈什么呢?” 貂婵说:“爱情是计谋,王司徒把我许配吕布后赠与董卓是条连环计。我就凭我的容貌博得这两个男人的爱,让他们父子相残,所以女人如果能处心积虑的运用爱情,不但可以征服男人而且还能征服世界” 杨玉环说:“爱情!爱情?什么爱情!爱情只不过是恨的表面现象,爱就是恨。想当年,皇上对我如此宠爱,七月七日还在长生殿对我发誓:“愿朕与爱妃生生世世都做夫妻!”那时我真真正正感受到爱情是甜蜜的,我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可是到了最后他竟然命令高力士将我勒死,我尸体尚温,就被草草埋入黄土中,昔日长生殿的誓言,此时此刻被他忘的一干而净!我真是恨透了他,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5、思考:你认为唐明皇可以避免这种“长恨”吗?
江山美人?三、注意以下常识1、《长恨歌》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2、 梨园 鸳鸯 比翼鸟 连理枝 七夕3、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指中国四大美女。
沉鱼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
闭月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 4、古称三座仙山:一曰蓬莱,二曰方丈,三曰瀛洲。 艺术手法
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入蜀(实)
回宫(实)
仙界(虚)
叙事 写景 抒情相结合(借景抒情)
语言 比喻 对仗 连环顶针
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知人论世赏析方法小结作品内容—以意逆志
作者自己—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注意不同角度艺术特色(一)情节曲折多变
1. 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
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 情节设计曲折巧妙,
波澜屡生、高潮迭起。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
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背诵名句 再见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