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姓名:
宋秀丽
工作单位:
望江初中
学科年级: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1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各类节肢动物了解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训练观察归纳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5、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加强与同学合作与交流的感受。 感受生物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学生自主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大部分生活在陆地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无脊椎动物基本都是节肢动物,如蜜蜂、蚂蚁、蜻蜓、蝴蝶、蚊子等,但学生不知道它们很多都是节肢动物,更难区分哪些是昆虫。教材提供了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列表进行比较,但这种仅靠图片观察的形式学生仍然觉得抽象,容易忘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观察真实的节肢动物和昆虫,分析他们的特征,再通过教学模型学习,自主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引导部分学生介绍捕捉到的动物及该动物的生活环境(捉动物时要戴手套,注意防疫病)。介绍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学生拿出自己带回来的动物,说出捕捉的地点及该动物的特征.
感受生物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
展示同学们做的动物标本,引导学生辨认动物名称
蝗虫 金龟子 蝗虫 荔枝蝽
认识各种动物名称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呈现实验观察目的、展示观察材料,介绍放大镜、镊子的用途,引导学生如何观察。
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及观察内容,为观察活动进行准备。
引导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并完成表格。如具有表格里的特征,请打“√”,如不具有,则打“╳”
动物名称
体表是否较硬
身体是否都分节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
是否有翅
几对足,是否都分节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本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并完成表格
小组内互助,提供小组成员交流的机会,促进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引发积极思考。
请完成观察的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黑板表格里填写,反映本组的观察、讨论结果,每组写的动物不一样。
展示书本介绍的而小组没观察到的动物图片,如蜈蚣、蜘蛛,引导学生将其特征也填写在黑板表格上。
引导学生对比各动物结构特征,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点并板书。
学生代表汇报自己组的观察、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图片辨认蜈蚣、蜘蛛的形态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结果,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 初步构建“节肢动物”和“昆虫”两个概念
通过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表格对比,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模式,发挥小组长作用,老师适时指导各小组长开展观察活动,以及解决一些小组长也没法解决的问题。
学生小组互助,再次观察桌面上的动物,先区分出昆虫和不是昆虫两类
发挥小组长功能,培养优秀学生能力,帮助后进学生学习。
播放教学视频《节肢动物和昆虫》
观看教学视频《节肢动物和昆虫》
通过观看视频,加深了解节肢动物和昆虫
展示蝗虫模型,帮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特征,详细理解蝗虫以下各结构功能。
蝗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
头部:有单眼复眼、触角、口器,是感觉取食中心。
胸部:三对足;一般两对翅,是运动中心
腹部:有内脏,气门
学生观察蝗虫模型,看书画关键字,了解蝗虫各结构功能。
用模型形象地展示出蝗虫的形态结构,利于学生学习
蝗虫体表覆盖一层较硬的甲,是它的外骨骼.外骨骼的作用是什么?
昆虫在成长过程中会“蜕皮”,蜕掉的是它的外骨骼,为什么要“蜕皮”?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原因。
学生阅读书本,了解外骨骼的作用
学生讨论“蜕皮”的原因,结合书本,并在老师引导下得出因为外骨骼没有延展性,限制身体生长。
实物、图、模型结合,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模型较大,各个结构很清晰,利于学习。
引导学生从有益和有害两方面说说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说出日常接触到的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以致用
介绍日常生活常接触但大家可能都没留意没看到的螨、蜱,并展示图片让大家认识,提醒同学们要讲究卫生,床单和席子常换洗。
学生感受生物,同时学习卫生知识
渗透卫生教育
呈现各种动物图片、名称,引导学生区分节肢动物和昆虫
学生根据节肢动物的特征及昆虫的特征,区分各种动物
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有关昆生生殖发育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 教师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 ? ? ? 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生活中对昆虫都不陌生,所以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应该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知识源于生活,有许多知识只有融入于生活实际才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在学完本节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方面谈了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昆虫对农业的危害、给植物传播花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等。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一、观察节肢动物:完成表格
动物名称
七星瓢虫
蝗虫
蜘蛛
蜈蚣
虾
体表是否较硬
是
是
是
是
是
身体是否分节,不同体节是否有差别
是/是
是/是
是/是
是/是
是/是
有无触角,触角是否分节
有/是
有/是
无
有/是
有/是
有无翅
有
有
无
无
无
有几对足,足是否分节
3对/是
3对/是
4对/是
多对/是
5对/是
二、昆虫的主要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传粉、药用、科研、仿生
有害: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