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版本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
授课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学习
领域
综合·探索
课题
第十六课 发现老房子的美
做课人
教学
目标
知识
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来表现老房子。
过程
与方法
观察——尝试——感悟——再创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房子的历史,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涵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
重点
学习运用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来表现老房子。
教学
难点
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
环节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实践练习掌握
教学环节: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实践掌握——展示评价——全课总结
学情
分析
本课是第三阶段“综合、探索”领域的内容。本领域使学生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对老房子的关注比较少,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对老房子的关注,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去表现。
教学
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资料、陶泥等制作材料和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启发
引导
感知
探究
实践
掌握
展示
评价
课后
延伸
一、启发引导
1谈话引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第十六课——发现老房子的美
2、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欣赏
(1)北京四合院
(2)福建土楼
(3)徽派建筑
(4)窑洞
3、揭示课题《老房子的美》
二、探究发现
教师引导:我国幅原辽阔,民族众多。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它们都是出自乡村工匠之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房子的美。
课件展示,通过欣赏引领学生分析归纳老房子的美:
木屋,竹楼,石头房子
结论:使用不同的材料,就地取材
材质的美,生态美
老宅门
结论:青砖,灰瓦,木门,有一定的年代
朴素中略显风雅,含蓄,质朴的美
深宅大院
结论:房子高大,有好几个院子组成
庄严,气派。大气的美
少数民族民居
结论:少数民族居住的房子
神秘的美感
三、实践掌握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泥塑技法来制作房子。
提问:泥塑技法
总结归纳板书
泥板成型
泥塑技法 泥条成型
捏制成型
2、课件图片展示表现墙面肌理以及门窗
3、教师演示(实物投影)
解决问题:怎样使建起来的房子不歪不到?
结论:地基厚实,房顶轻薄,各部分粘牢
欣赏泥塑作品图片三张
4、看书P39、40、4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教师提供天津老房子图片资料,扩展学生思路
6、学生分组制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小组内评选优秀作品,展示作品
2、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
(1)谁的想法别具新意?
(2)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后拓展:搜集有关老房子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民族风俗,进一步探索老房子的艺术之美。
资料交流,帮助学生体会老房子的时代背景和悠久历史
系统地了解老房子的艺术特色,直观感受老房子不同的美
直观演示,有效帮助学生体会多样性的表现方法
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加强经验交流,完善表现技法
锻炼学生分析及表述能力
培养学生汲取经验的意识
板书
设计
《发现老房子的美》
泥板成型
泥塑技法 泥条成型
捏制成型
教学
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陶艺系列的内容。无论你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发现身边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它们可能是乡村的老戏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昔日大宅、名人故居,也可能就是你的老家。这些老房子有的是砖石结构,有的是土木结构,有平房、有楼台、有院落。它们都曾经辉煌,曾经人声鼎沸,曾经有着美丽的装饰,曾经热闹温馨。它们有些虽然出自乡村工匠的手,却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水平,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散发着淳厚的乡土气息,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悠悠的历史中感受着时代的进程。这些老房子是我们难以忘怀的乡土瑰宝!
引导学生发现老房子的美,用泥塑的方式制作老房子,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从不同风格的建筑中体味文化,同时也培养他们对建筑、家乡风貌、家乡历史文化的感情。也许,在他们略显稚拙的小手下,只能表现老房子的一隅,但是我们相信,源于创作中的感悟与关注,会对他们一生的审美产生影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在制作环节中,培养了学生动脑设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我还注意课外延伸,抓住机遇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建筑艺术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有的学生技法交流时条理性不强;个别学生缺少创新精神,作品有雷同现象;另外本课内容多,知识量大,学生在制作时,时间不够宽裕,制作成品的精细程度略有降低。